明愛馬鞍山中學黔渝交流 親身認識國情 點燃學習熱誠

兩地學生向對方介紹自己地方特色及作交流。

【點新聞報道】明愛馬鞍山中學積極發展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讓學生認識祖國,近兩年帶領高中學生參與教育局的「省外團」,先後到過貴州和重慶兩地考察。學校把這兩次交流團視為「行走的課堂」,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認識國情,深化學習,點燃對學習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及對國家的熱情。

兩地學生一起用餐及交流。

知識與情感深度交融的契機

該校上至師長下至學生十分珍惜每一次到境外交流的學習機會,讓學生長知識,開眼界,把境外交流與課程學習相結合。該校校長曹雪蓮認為:「在教授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時,我們面臨一個重大挑戰,老師應該如何將課本有關國家發展、文化傳承和社會現狀的宏觀敘事,化成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真切感受,進而主動探索?」因此,該校視兩次省外團為「知識與情感深度交融」的契機,藉此把書本中的不同概念,轉化為學生可觸摸、可對話的現實場景。

港黔學生互動交流製作甜品。

該校的願景和理念是如何實行的?曹雪蓮先以貴州之旅為例:「當學生身在壩陵河大橋下,仰望工程之浩大,「國家基礎建設」從此不再是課本上冷冰冰的學術用語,而是自己見識的一部分。當學生拜訪中國天眼(FAST),見到祖國對外太空探索的能力不輸別國,明白國家在基礎科學、工程技術與創新能力上的飛躍都是確有其事,便能頓悟課程所說「國家科技發展與綜合國力提升緊密聯繫」的意義所在,了解『科技自立自強』對國家發展的重要,因而增加學習公民科的熱情和動機。」

觀賞《重慶1949》 從平面敘述到立體感受

重慶之旅讓該校的學生學習有系統地觀察特大城市的發展脈絡與治理智慧,他們從規劃展覽館看到宏偉藍圖,在三峽博物館感受厚重歷史,再到李子壩輕軌親證創新實踐,處處皆有學問,步步都有得着。

學生前往貴州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交流。

該校師生對《重慶1949》音樂劇尤其難忘,該劇以極具感染力的藝術形式再現歷史,牽動受眾的情感共鳴。黃同學分享說:「劇中林子傑、張雲霞等革命者的抉擇與犧牲,以及烈士高唱國歌的場景,重現了歷史事件,更讓我想起公民科『法治與社會參與』所強調的公民責任與奉獻精神;而『時空對話』的藝術手法,則生動體現了『一國兩制下的國家發展』課題中說到的『對歷史連續性的重視』。我確信唯有理解先輩的奮鬥歷程,當代青年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堅定文化自信,並自覺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

完整建構知識配合文憑試所需

公民科內地考察活動通過「準備—體驗—反思」三階段模式進行。行程前,學生選定課題並搜集資料,建立知識基礎。行程中,通過實地觀察與交流,深化理解。行程後,通過系統整理記錄、分享成果及深度反思,將感性體驗提升為理性認知。公民科內地考察團通過體驗式學習,提升學生應對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能力。學生通過親身參訪(如貴州大資料中心),將抽象課程主題具體化,深化理解。在考試中,學生能超越資料複述,靈活運用實地見聞,如重慶工業博物館的觀察作為論據,使答案更豐富、具說服力,從而全面提升應試所需的核心能力。

學生參觀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交流體驗中心。

明愛馬鞍山中學帶領學生走出課室,踏上祖國神州廣袤而充滿生機的土地,培養更能理解國家、關心社會、面向世界的新一代。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明愛馬鞍山中學黔渝交流 親身認識國情 點燃學習熱誠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