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譚鎮國
今年以來,深港跨境旅客人次屢創新高,可見跨境往來熱度持續攀升。十一國慶黃金周將至,跨境旅遊與探親客流料將迎來高峰。近日,保安局推出的一站式過關資訊平台「口岸通」,可清晰列明各口岸實時平均輪候時間,一系列便利通關措施更彰顯香港便民、迎客的誠意與效率。這些舉措不僅回應了市民與旅客對高效通關的迫切需求,更夯實了香港作為大灣區門戶的核心優勢,值得全力支持。
「口岸通」的推出,精準直擊跨境出行的「資訊不對稱」痛點,是提升通關便利性的前瞻性布局。以往節假日皇崗、羅湖等口岸常現長時間排隊,市民和旅客往往因資訊滯後耽誤行程。如今,通過該一站式平台即時整合的各陸路管制站通關數據,旅客可自主選擇人流較少的口岸或時段出行,料將大大提升通關體驗。據了解,下一階段保安局還將引入實時影像與人工智能評估功能,相信更能實現通關規劃從「被動查詢」到「主動預判」的升級,為旅客節省寶貴時間。
一系列便利通關措施構建起了硬件升級和科技賦能這一雙重保障。基建方面,皇崗口岸與沙頭角口岸的重建,不單是簡單的設施升級,更是通關措施的改革。根據規劃,皇崗口岸重建後將實施「一地兩檢」,實現旅客一次查驗即可通關;沙頭角口岸則以「跨河建」模式打造純旅檢口岸,取消貨檢功能以配合落實跨境貨運「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布局,同時推動沙頭角一帶的發展,為區域發展注入新動能。目前,新皇崗口岸聯檢大樓已進入地上主體結構施工,深方目標2025年底基本完工;沙頭角口岸工程可行性研究亦預計年內完成。這些推進中的項目,標誌着港深兩地通關協作正逐步邁向深度融合,更為日後口岸效能的提升及區域聯動發展,鋪就了有利條件。
科技賦能,正驅動通關便利化從高效向智慧演進。入境處對e-道服務的持續優化,正是「普惠便利」的範例。過去三年,e-道服務覆蓋範圍持續擴大,適用年齡門檻逐步降低,並擴展至外傭、學生及過境內地旅客。為進一步提升旅客通關效率和體驗,入境處將於2026年第一季推出一系列優化訪港旅客使用e-道服務的安排,包括在2026年第一季機場新增的26條e-道,及放寬至24個月內訪港兩次的常客登記條件。2026年第二季,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還將開啟全港首個「無感通關」試點,讓市民通關更順暢。這些措施令「智慧通關」的便利觸達更多群體,更將進一步提升香港「智慧口岸」的核心競爭力。
從「口岸通」的資訊布局,到「合作查驗」的制度創新,再到「無感通關」的科技探索,香港的通關便利化措施雖然尚在推進階段,卻已構建出層次分明的發展框架。這些舉措的價值,不僅在於縮短通關時間、簡化流程,更在於其將進一步拉近兩地的聯繫。展望未來,各項規劃能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便利,考驗着政府的執行力與跨部門協同能力。期待未來相關措施能穩步落實、持續優化,讓香港在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道路上,憑藉便利的通關體驗,更好地發揮「超級聯繫人」的戰略角色。
(作者為新界社團聯會理事長、北區區議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