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今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強度最強的颱風「樺加沙」帶來的狂風暴雨襲擊香港各區,本港部分地區受災。天文台自昨日(23日)下午2時20分起懸掛八號風球,到今晚(24日)8時20分改發三號強風信號,中間持續了30小時(當中近11個小時為十號風球),整個香港像是被按下了暫停鍵。作為新手記者的我,在這30小時內迎來了三個自己的第一次——第一次戴上貼着「點新聞」標誌的頭盔、第一次做出鏡直播,也是第一次在現場報道颱風。
我是今年才從香港浸會大學畢業的,從學生到記者,說實話,這個轉變我處理的有點手忙腳亂,其間犯錯不計其數。過去近一個月裏,我跑了大大小小30多個新聞事件現場,包括政府記者會、專訪、街坊等,但直播這件事,特別是站在鏡頭前講話,對我來說完全是另一回事。我是個挺害羞的人,平時連自拍都很少,手機相冊中八成的相片都是工作時拍的新聞現場。所以,得知要做直播的時候,我心裏真是又興奮又緊張。


早在4天前,上司就和我說:「接下來幾天應該都是圍繞颱風做文章了。」果然,在9月22日的晚上,工作清單出來了,我被安排在尖沙咀做颱風的現場直播。
在23日下午,我坐上了公司的採訪車,拿到了人生第一頂貼着「點新聞」標誌的頭盔。當時我剛從立法會出來,興奮得不行,拿到頭盔就往頭上套,結果戴得前額空空的,後頸卻緊得難受。旁邊的前輩笑着提醒我:「你戴反了!」新聞記者的頭盔和我之前曾在工地上帶過的薄頭盔不同,它更加厚實,也更加沉重,就好像我那晚的心情一樣。

我的第一次直播安排在9月23日下午3時,地點是尖沙咀海港城門口。什麼是出鏡直播?就是記者要出鏡介紹新聞現場,不能拿着稿子念,得把要講的內容全記在腦子裏,還得在鏡頭前自然地講出來。對我這種從沒直播過的新人來說,壓力不是一般的大。為了這一刻,我反覆練習了好多遍。當攝像老師點頭時,我深吸一口氣,開始講颱風的最新情況和現場的場景,雖然心裏還是有些打鼓,但好在準備充分,不至於講錯。那一刻,我心裏偷偷鬆了口氣,感覺自己好像跨過了一道坎。
我的第二次直播是在今天晚上7點多,還是在尖沙咀。這時候颱風「樺加沙」已經慢慢遠離香港,風雨小了很多,我直播了颱風從八號風球降到三號風球的過程。相比第一次的緊張,這次我又淡定不少。雖然路上有些被風吹斷的樹枝和樹葉,但直播過程還算順利。

實際上做直播並不難,但是對眼力要求極高。記者在現場不止是說風有多大、雨有多急,還得留意身邊的細節。比如,商店的玻璃門上貼了防風膠帶,路上的車流比平時少了很多等,有沒有人願意受訪等。我在直播時也採訪了多位市民和訪港旅客,問問他們在颱風天的感受,這些小片段拼在一起,才是颱風下香港的模樣。
現在回想起這兩天的經歷,我十分慶幸,自己的兩場直播都沒趕上颱風最兇的時候。說到這個,就得感謝我的記者前輩們。颱風最猛的時候,他們在海邊頂着狂風暴雨做直播,回到公司安排的臨時宿舍時,個個渾身濕透,為了暖和暖和身子,一天得洗好幾次澡。還有一位前輩跟我說,他在颱風最強時直播,說話時海水和雨水直往嘴、鼻子裏灌,他笑着同我說:「水是鹹的」。而同樣辛苦的還有攝影師、司機師傅、編輯、剪輯、編導等等前輩們,是大家的辛苦努力才能夠把點新聞這次對颱風的現場直擊變為現實。

就這樣,我在30小時內完成了自己的三個第一次。回看自己此前直播的錄像,我心中最大的感慨就是「還是太嫩了!」在完成這篇稿件的時候,香港的八號風球已經除下近兩小時了,尖沙咀的遊客也越來越多,街道雖仍有遍地的樹枝樹葉,水漬未乾,但相信隨後會被逐一清理。
等明天的太陽升起,香港又會是新的一天,而我也要繼續我這份新鮮的工作了。
(點新聞記者劉鴻霖報道)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