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偉傑
「一石激起千層浪」,繼香港國際學校(HKIS)被創辦團體美國路德會指控服務特權和富豪,與服務各階層的辦學宗旨背道而馳後,其他國際學校也陸續被揭發以象徵性1元租金租用官地,但卻同時收取巨額學費,甚至推出五花八門的徵費,包括基本建設費、提名權及債券等,以提高入學門檻,令國際學校淪為貴族子弟攀龍附鳳的俱樂部,嚴重偏離特區政府支持教育多元發展、為海外專才的子女提供適切教育的初衷。
本地生入讀比例連年攀升 有違服務海外專才子女初衷
教育局自2009年起把國際學校非本地學生比例提高至70%,各國際學校須確保其錄取的非本地學生最少70%,而香港永久性居民學生最多30%。然而,在2022/23學年,在本港54所國際學校中,只收了26,768位非本地學生,佔整體學生人數65.9%,人數及比例均為五年新低;相反本地學生的比例卻連年攀升,已超越局方訂下34.1%的界線,當中個別國際學校本地學生佔比更高達51%。若任由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將進一步削弱國際學校服務於海外專才子女的初始定位,動輒每年十數萬的學費更將國際學校演變為家庭財力的比拚,損害了教育公平及多元價值。
PFO聲明在數據前蒼白無力 商業運作需交市值租金
翻回HKIS的個案,雖然家長教職員組織(Parent Faculty Organisation, PFO)發表強硬聲明支持校方及領導層,更高舉孩子福祉及安全教育環境等旗幟,但在鐵證如山的數據下卻顯得蒼白無力。曾以非牟利學校獲特區政府批出以「一元年租」租用校舍的大嶼山國際學校(LIS),被申訴專員公署炮轟地政總署及前教育統籌局沒徹底跟進投訴,估計令庫房少收逾400萬元租金,現址自2010年起開始每年繳交40萬元市值租金。HKIS淺水灣小學校舍業主是美國路德會,1967年獲政府免地價批出;大潭紅山道中學校舍地皮的業主則為HKISAL,部分地皮政府只收1,000元象徵式地價批出。這些在回歸前批出的特別優惠條款,相信是基於當時政府篤信HKIS是以非牟利形式運作,以回饋廣大市民為依歸。然而,HKIS被媒體揭露擁$28億財政儲備、$24億物業資產、年收學費更高達$6.75億,這龐大盈餘卻未見回饋社會,反而擅於累積儲備及收購物業,和商業運作無異。以HKIS大潭紅山道1號約20萬平方呎的官地為例,附近住宅的呎租為$47左右,則每月應付市值租金為$940,000。當然,差餉物業估價署理應為現址評估租值,但相信必定以象徵式每年只需繳交1元租金相距甚遠。
根據教育局網站資訊,國際學校屬於私立學校範疇,以自負盈虧和市場導向的模式運作。既然如此,免費批出官地及每年繳交1元的「不平等條約」應立即廢除,否則便有浪費公帑之嫌,也免得讓那些平時疏於監管、見到有巨額盈餘便想分一杯羹的海外辦學團體有可乘之機。
(作者為香港未來教育協會評論部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