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睇住佢哋就唔會亂嚟

文/黎岩

輸入外勞是否會導致失業率上升,近日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的議題。因應業界訴求,當局近日宣布收緊初級廚師和侍應的招聘要求,並表明加強打擊濫用計劃的企業,確保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特首李家超昨日亦表示,措施針對侍應生和初級廚師,因這兩工種佔相關行業輸入外勞約一半。李家超強調,問題在於該公司是否真的請不到人,如非難請人,而是單純為請外勞濫用機制,就一定要打擊。特首直言「我管理人員咁耐,當你話佢知會聚焦望住你,佢哋就唔會亂嚟。」

有鑒於輸入外勞政策有可能被濫用並被誤以為會導致本地失業率上升的現實問題,有機構就建議按照各行業及工種的就業及失業數據,動態調整不同工種的申請配額;適度調整建築行業輸入外勞人工須達行業平均人工中位數的硬性規定;根據不同行業的勞工缺口、如清潔等厭惡性行業的不同需求,制定精準的外勞與本地勞工佔比配額,比如,在清潔、殯儀等行業,可以適當放寬至一比一,甚至在該行業請不到本地人的情況下,可以完全放寬限額管制。

當然這其中的大方向就是各界要同舟共濟,共同理性客觀地正視輸入外勞對推動本地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以餐飲業為例,服務欠周到的現象向為外界詬病,但始終難以有明顯的改觀。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長期難以請到足夠的人手,造成從業人員過於辛勞。而因為經營慘淡,商家勉強求存,亦難以大幅改善從業人員薪資待遇,長此以往變成惡性循環,且因為屬於低技術含量職業,幾乎從十八歲到八十歲都可以從業,潛在勞工市場龐大,客觀上造成在業人員缺乏競爭危機意識,東家不打打西家,從業人員流動性大,反過來業影響了行業服務質素的改善,妨礙了行業的持續發展。

當然,代表基層聲音的工聯會及民建聯一直振振有詞地聲稱,雖然要正視勞工人手短缺的問題,但更要確保本地勞工充分就業,不能容忍因為大幅輸入外勞導致本地人失業,更有團體聲稱近期建築行業本地勞工失業率高達6.8%,大幅高於本地不到3%的失業率,並誤以為這完全是輸入外勞所致,加上相關行業就業不足率顯著升幅,建議要盡快檢視,按情況決定是否放緩輸入外勞。

勞工處提供的數據亦顯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投訴漸增,2023年剛推出不久僅14宗,2024年69宗,今年只是首7個月,已有195宗。278宗投訴中,最多是懷疑僱主以輸入勞工取代在職本地僱員(146宗),另有50宗是投訴工資回扣和短付工資。

其實,飲食業的執笠及由此導致的失業率攀升,明白人都知道這其實與輸入外勞完全無關,這其中的關鍵因素還是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帶給市民的其中一項紅利,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形成,令到精明的本港消費者能夠更方便地前往各地消費,灣區與本港明顯的價格差,是本港餐飲業持續不振的最主要原因。業界期望輸入更多外勞降低成本,市民期望能夠大幅改善服務質素,勞工界卻信誓旦旦地要正視餐飲界超過6%的失業率。確實需要各界同聲同氣地正視並改善這一看似難以逆轉的慘淡經營的現象。

因應發展需要,特別是本港居高不下的建築成本,已然成為制約持續發展的障礙。特區政府於2023年6月宣布放寬輸入外勞的政策,主要是引入引入院舍護理員以及建造業和運輸業工人。其目的也在於進一步改善相關行業的運作。以建築行業為例,當局允許引入外勞,但卻規定外勞薪資須達致本港行業薪酬中位數,其目的也在於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並確保引入外勞不會拉低本港行業工資待遇。這個政策的制定本身就充滿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想通過引入外勞,降低建築成本加快發展,另一方面卻不欲拉低行業薪酬以免引起勞工界反彈。

所以,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就會有充滿矛盾的聲音,商界指不得低於平均工資中位數的薪酬標準,難以降低建築成本,呼籲取消此項規定改為由市場釐清,勞工界則指大量引入外勞不單拖低本港工資,還導致本地勞工大量失業。

以至於在近期出現個別僱主為減低成本解僱本地勞工並聘請輸入的外勞的情況,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強調,若調查屬實,會毫不留情懲處違規僱主。但對於部分特殊行業在港長期難以聘請到合資格的人員。如,立法會商界(三)議員嚴剛早前就曾致函政府部門,就某中資企業不得不外聘船舶維修技術工人,促請政府放寬限制。實情是,本港船舶維修、尤其是現代化大型船舶的維修早已式微,根本就不可能找到相關的高技術維修技術工人,只能藉助外力。

本地勞工市場,尤其是初級勞工市場持續短缺是不爭的事實,這其中不排除部分厭惡性好、薪資相對低的行業本地人無人願從業的客觀事實。「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推出原意正是在優先照顧本地工人利益下,按需要適當輸入勞工,填補人力缺口。所以,輸入外勞具有切實的需要,關鍵的問題時如何達致商界與勞工界及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平衡。以餐飲業為例,就社會聲音而言,市民當然希望通過引入外勞增加勞務市場競爭力,倒逼從業者改善服務質素。

對於工商界而言,現時輸入的外勞數量不足,成本太高,審批速度慢。自由黨和經民聯近日均建議,調整本地勞工和外勞比例,調整行業工資中位數規定。勞工界代表則促收緊,對失業情況嚴重、工資收入受壓的行業和工種,凍結並逐步削減輸入外勞名額,設立煞停機制。

不論各界意見是否衝突矛盾,本港部分行業工種短缺是不爭的事實。因此,為着平衡各界利益,政府應積極考慮針對不同行業設立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動態平衡系統,根據市場招聘及薪酬指數變化,適時適度調整引入外勞,當市場缺口增大,即時放寬,市場趨向飽和即時收緊;其次,根據市場人手供求關係釐清適合各行業的薪資水準;另外,根據本港大型工程基建的進度安排,引入只就業某項工程的短期合約外勞,等等。

同時,勞工處應加大執法力度,對辭退本地招聘外勞,以各種欺詐手段壓低薪資,盤剝外勞等種種不良不法行為加強執法。總之,如特首所言,睇住佢哋唔亂嚟,讓輸入外勞政策確實能夠起到補充本地勞動力不足、改善本港勞動力市場、促進本地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睇住佢哋就唔會亂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