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中國人的大歷史觀念建基於5000多年源遠流長、賡續不斷的中華文化和華夏文明。對於歷史人物,要能夠有一個不偏不倚的論述,是其是非其非的觀點。蔣介石是人民公敵,手上沾滿了革命者的鮮血。但他在抗戰期間的付出亦不能忽視。筆者認為,蓋棺論定,對他還是要有足夠的歷史上的肯定。筆者曾到過蔣介石在浙江奉化溪囗的故居參觀多次,保存得極好,而遊人如鯽;因此有感於對蔣介石這樣一個極具爭議性的歷史人物,唯其如此更應對他有恰如其分的全面評價。我們看歷史,一定要持有這種穿越時代的大歷史長期觀點,才能夠明白到自先秦以來中國文化慎終追遠,長佑子孫的傳承精髓。
蔣介石故居之所以保存完好,估計有下列幾個原因。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5月6日溪口解放前,特意向前線部隊下達命令,要求保護蔣介石的故居、祠堂及其他建築,確保其不受破壞。這一決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紀律性和大局觀,而且破壞蔣氏故居可能被歪曲宣傳,不符合國家保留歷史建築的政策。保護蔣介石祖宅,也為後續兩岸和談保留了情感紐帶。50年代後期兩岸通過第三者恢復接觸時,蔣介石看到故鄉照片深受感動,從側面反映這一決策在政治層面考慮的前瞻性。蔣氏故居是民國歷史的重要見證,承載了蔣介石家族的成長軌跡和政治活動。其建築群(例如豐鎬房和玉泰鹽舖)融合中西風格,具有獨特的建築藝術價值,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更入選「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如今蔣氏故居已成為5A級景區,帶動了當地的旅遊業,溪口鎮的「蔣介石一條街」熙來攘往,商業化運營,反過來強化了保護文物的財政動力。
蔣介石故居是蔣氏家族的象徵,蔣介石當權時曾多次修繕擴建(1929年建成豐鎬房),注重風水布局(移動筆架山的朝向);當地民眾以桑梓之情對其有深厚的精神紐帶和情感連結,並非蔣氏一家而已;是民眾以狐死首丘、鄉土重遷的地緣感情而促成的保護宗族的共識,並非單為蔣介石一家一人。
對比蔣介石的行為,他曾企圖破壞毛澤東主席的祖墳未果(因為遍尋未獲);新中國卻以德報怨,保護蔣氏家族的祖墳,凸顯了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胸襟,怎會膚淺地採取報復性行為而讓性質是國家公共財產的文物受損?
蔣介石故居得以完好保存至今,對中國國民黨來說極具象徵意義。過去多年曾有國民黨高層來到浙江奉化溪口瞻仰一番。蔣介石的後人也來過多次。蔣介石正式只有一個兒子蔣經國,是他和原配毛福梅所生。蔣經國在江西的時候,和章亞若發生一段戀情,生下雙胞胎孝嚴和孝慈。蔣萬安是蔣孝嚴的兒子,蔣介石的曾孫。蔣經國只有一個女兒,也是蔣介石唯一的女孫。蔣經國替女兒取名蔣孝章,也許是讓她記得有章亞若這位非正式的庶母。
蔣介石(1887至1975年,88歲去世),原配毛福梅生子蔣經國,是唯一承認的婚生子。蔣經國(1910至1988年,終年78歲)的妻子是方良(蘇聯人),婚生子女有長子蔣孝文(1935至1989年,享年54歲),紈絝子弟,因病淡出政壇。女兒蔣孝章(1938年出生)現年87歲,定居美國,遠離政治。次子蔣孝武(1945至1991年,享年46歲),隸屬情報系統,早逝。三子蔣孝勇(1948至1996年,享年48歲)從商,晚年移居加拿大、在當地逝世。
蔣經國在江西工作期間(從1937年10月起,至1945年2月)與秘書章亞若生下雙胞胎章孝嚴和章孝慈。他們兩兄弟因私生子身份隨母姓,長期未被蔣介石公開承認。章孝慈(1942至1996年,享年54歲)是法學專家,曾任東吳大學校長。
蔣孝嚴現年83歲仍健在,2005年改姓「蔣」,經多番努力完成必須手續後認祖歸宗。他曾任國民黨副主席,長期活躍於政壇,現已退休。他的兒子蔣萬安(1978年生,現年47歲),2005年隨父改姓「蔣」;現在是台北市市長(2022年當選),目前是蔣家第四代中唯一活躍於政壇的人。他違背蔣經國曾表示過「後代不從政」的祖訓。因非婚生血脈,蔣萬安早年未被蔣氏家族完全接納,直至改姓後才公開身份,20年來已無任何懸念。
蔣萬安作為蔣介石曾孫、台北市市長及國民黨的中生代,其政治主張聚焦兩岸關係、民生發展、轉型正義三大領域,立場是在傳統藍營底色之上進行務實調整。
兩岸關係方面,他反對「台獨」、同意一個中國,強調兩岸和平、維持現狀;對兩岸統一絕少提及。他支持兩岸交流,主張通過「雙城論壇」等平台深化台北與大陸城市(主要是上海)的市政合作,認為「兩岸越緊張越需對話」;2023年曾親赴上海出席雙城論壇,最近表態希望論壇延續,幾天後(9月25日)再到上海。在民生方面,他呼籲加強兩岸經貿往來合作,認為台灣經濟需依靠大陸市場,反對民進黨「脫鈎」政策。
蔣萬安面對民進黨「蔣家原罪」的指摘,強調「歷史真相需多元包容」,反對政治操弄;對蔣家歷史的立場,他承認「二二八事件」是國民黨犯下的錯誤,但反對將蔣介石標籤為「獨裁象徵」,主張客觀評價。在兩岸議題上,他試圖平衡藍綠的中間民意,被部分藍營支持者批評為「不夠堅定」;被民進黨攻擊其「利用蔣家光環卻迴避歷史責任」,兩面不討好。未來挑戰是如何調和島內「台獨」分子的情緒與兩岸合作的需求,這將是他政治生涯的關鍵考驗。客觀形勢是,兩岸統一的議題已避無可避,不可能繼續模糊下去。蔣萬安現時的立場反映了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中的困境:既需維繫與大陸的溝通,又需應對「台獨」分子鼓吹本土化的浪潮,關鍵是兩岸早日統一。且看國民黨的後續動向,10月18日誰繼任黨主席或會成為台灣政壇的重要風向指標。
蔣萬安曾於2017年4月25日隨父親蔣孝嚴,帶同兒子蔣得立,祖孫3人回到浙江奉化溪口祭祖。此次祭祖活動是蔣家第三至第五代的後人首次共同返鄉,主要祭拜場所為摩訶殿的毛福梅墓園(蔣經國母親之墓)。當年蔣孝嚴75歲,已是第七次返鄉祭祖,蔣萬安39歲,蔣得立5歲。章孝嚴2000年首次以蔣家後人身份返鄉,當時還在認祖歸宗的過程中。他們祖孫三人2017年之行,被視為蔣氏家族血脈與歷史記憶延續。蔣萬安當時已是台灣地區民意代表,因為積極從政,因而引發關注。
蔣介石和蔣經國目前均未入土為安。蔣介石的遺體暫厝在桃園市大溪鎮的慈湖賓館,蔣經國的遺體暫厝在附近的頭寮賓館,兩地相距大約1公里。蔣介石靈柩於1975年4月暫厝至今已50年仍未下葬。蔣經國靈柩於1988年1月暫厝至今已37年仍未下葬。那是因為他們的遺願是希望能夠在中國統一後歸葬大陸。筆者個人的歷史直覺,估計在不久的將來、解決台灣問題後當可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