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專訪|記者手記:創科 離我們有多遠?

【點新聞報道】創科離我們有多遠呢?對於從中學起就一直學文科、畢業後做文字工作的記者而言,「創科」這個詞忽遠忽近,近在我一直關注着國家和香港的種種創科舉措及成果,遠在那些專有名詞和數據指標對我來說還是太過晦澀。直到今日(20日),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創科局)局長孫東到訪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接受專訪,聽他講述香港創科的發展點滴時,我才恍然發現,其實創科早已悄無聲息地融入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帶着研發者、推進者的關懷與溫度。

孫東今日接受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專訪。(點新聞記者福瑞士攝)
孫東今日接受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專訪。(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湯馬斯攝)

孫東局長介紹,香港近年來創科環境持續向好,創科企業不斷增多、海內外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越來越強,但最重要的還是市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創科成果已在很多方面實實在在地轉化為民生便利。確實,現時香港接受電子支付的商家越來越多,回想自己初到香港時因為不習慣帶現金而遇到的種種不便,如今這種窘境已然很少出現。此外,現時許多交通工具可供掃碼乘搭,早前屢遭投訴的應用程式「智方便」使用體驗愈發順暢,打開它就可以解決很多日常瑣事。這些生活中我習以為常以至於時常忽略的場景,其實就是創科不斷發展的具象化體現。

社區中心的社區支援點已設置了「智方便」自助登記站。(資料圖)

更讓我動容的是,香港的數碼轉型並沒有忘記那些「跟不上它的人」。孫東強調,推廣創科時不會忽視不同群體的需求,例如許多長者對智能手機或智慧城市技術感到陌生,政府就透過「長者數碼外展計劃」等措施縮小數碼鴻溝,幫助長者適應電子產品,進而利用它們便利自己的生活。

孫東提到,新一份施政報告也提出支持惠民科研計劃。(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湯馬斯攝)

孫東亦提到,新一份施政報告也提出支持惠民科研計劃,特首在浙江訪問杭州六小龍時,見到新科技對截肢人士的活動有突破性幫助,因此計劃支持惠民科研,用創科基金引入新科研技術義肢,推出兩年計劃,全額資助在本港截肢的人士免費配置使用新科技義肢。這種對不同群體的關注和幫助,讓我感受到創科背後的人文關懷與溫度。相信創科在許多人的心中都將不再是遙遠、陌生的機械與代碼,而是能提升生活品質,甚至改變個人命運的希望之光。

回望特區政府近年來的創科之路,從大力投入基礎建設,到如今開花結果邁入另一策略性階段,從扶持海內外企業入駐香港到推動數碼轉型,再到轉型過程中關注、幫扶各個群體,每一步都走得堅定而踏實。而未來即將推出的各類程式優化、惠民科研項目,則讓人期待到時的香港會不會因為創科而變得更加有溫度。

華燈初上的香港。(資料圖)

採訪結束時,華燈初上。試想香港繁忙的街頭一定已經人來人往,人們可能用手機掃碼買菜、搭車回家,可能在路上與遠方的家人視像通話,可能時不時在應用程式看實時交通訊息和天氣情況。

作為一個對科技很陌生的文科生,我忽然對「什麼是創科」有了不一樣的理解,也許「創科」並不是躺在科技園區中的龐大機器,也不只是作為高深研究待在實驗室裏,而是藏在街頭巷尾,在一些平平常常的時刻出現,讓無數個「你我他」用數碼將生活變得會更加便利。而作為一名見過社會許多面的記者,看到宏大的政策藍圖落地為本地生活中的點滴改變,我真切感受到創科政策對市民的守護——創科從來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專業術語,而是一種讓生活更加美好的實踐。孫東說,創科需要時間才能見到成果,而今天我們看到的,正是過去辛勤耕耘的收穫。

(點新聞記者劉妍伶、周禹含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孫東專訪|記者手記:創科 離我們有多遠?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