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2025年施政報告: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共建繁榮未來

文/劉仲恒

9月17日,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以「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為主題。這份報告不僅回應當前挑戰,更強調長遠部署,透過短、中、長期政策,鞏固三年改革基礎並加以深化,最終目標是改善民生。以發展經濟與惠及民生為兩大主軸,報告從治理、產業、國際定位到社會政策,提出一系列具體措施。以下筆者逐一分析其意義與影響。

一、強化治理:深化改革的基石

報告提出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加強公務員問責與評核機制,並設立獨立調查小組,確保政策落實到位。這不僅提升執行效能,也防範行政失當,保障公共資源分配合理。猶如在高鐵建設中拆除路障,令決策軌道更加暢通。同時,成立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AI效能提升組」,統籌推動政府部門應用人工智能,優先於數據分析、客戶服務及文書等與市民接觸緊密的範疇。這些舉措體現政府治理現代化的決心,正如企業數字轉型,以科技優化流程,杜絕低效。強化治理,為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穩健發展奠定根基。

二、深化產業改革:注入經濟新動能

報告宣布成立行政長官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推動北部都會區加快建設,設立專門小組規劃大學城、交通基建及新界科技園,並透過專門立法簡化程序。這將破解土地與住房難題,平衡就業與居住需求,如同開闢新航道,便利人才與資源流通。同時,政府將出台招商優惠,包括稅務減免及土地優惠,吸引企業落戶。產業方面,積極推動生命科技,引入國際制藥企業;推動人工智能全鏈條發展,並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初創;另以遊艇經濟結合旅遊與高端服務,帶動相關產業成長。這些舉措不僅多元化產業結構,更為社會創造持續的財富循環。

三、發揮國際優勢:鞏固全球定位

報告提出成立跨部門「內地企業出海專班」,為內地企業「走出去」提供法律、融資與市場支援,猶如搭建貿易橋樑,強化香港「超級聯繫人」角色。同時,加快建設國際黃金及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鞏固金融樞紐地位。放寬「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吸引高淨值投資者。推動大學城及「留學香港專班」,以提升國際教育吸引力;同時打造高端藝術品與數字藝術交易樞紐,增強文化影響力。這些舉措,猶如為港口擴建碼頭,迎接更多國際航船,讓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四、惠及民生:直擊市民痛點

房屋方面,未來五年將供應189,000個公營房屋單位,八成分配予家庭申請者,目標將輪候時間縮短至4.5年,並優化按揭政策支援首置。這如同為基層家庭鋪設穩固階梯,逐步改善住屋環境。醫療與精神健康方面,推動恒常化校園應急機制、增設駐校社工、推廣精神健康約章,並設立「精神健康推廣大使培訓先導計劃」,加強社會抗逆力。對中小企,政府推出十一項支援措施,包括額外預留300億元工程開支,協助中小企抵禦經濟壓力。生活層面,報告提出推動「寵物友善」措施,允許狗隻進入部分食肆,營造更溫暖的社會氛圍。人口政策上,成立「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並透過增設幼兒中心、擴大生育稅務優惠及增加輔助生育服務,鼓勵生育,紓緩老齡化挑戰。這些民生措施從居住、健康到家庭支援,環環相扣,切中市民痛點。

整體而言,這份施政報告展現了政府的決心與遠見。透過強化治理、推動產業發展、鞏固國際定位及關懷民生,逐步勾勒出香港繁榮穩定的發展藍圖。筆者相信,只要社會各界共同支持並積極參與,深化改革將為香港注入源源不絕的新活力,如同繪制一幅生動而厚實的城市藍圖,勾勒出未來的繁榮景象。讓我們攜手並肩,支持政策落實,共建香港更美好的未來。

(作者為香港全球專業青年倡議行動創始召集人、放射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公共衞生碩士、團結香港基金顧問)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2025年施政報告: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共建繁榮未來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