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岩
立法會9月11日三讀通過《2025年控煙法例(修訂)條例》,特區政府今日(19日)刊憲,推行醫務衞生局制定的新一階段控煙措施。面對來自商界質疑控煙措施或會打擊食肆經營,影響經濟活動,甚至影響境外遊客來港意欲,當局表明新一階段控煙措施首要重點是打擊私煙及防止新世代吸煙。禁煙措施不容遲緩,更加不會手軟。
統計數據顯示,本港15歲或以上吸煙人口的比例在40年間由19.9%大幅下降至9.1%,雖然已創下歷史新低,但距離當局制定的7.8%的目標仍有一段距離,足以說明過往的禁煙措施雖然收到一定成效,但還需要加碼加辣,才能令到煙民在顧忌自己荷包的同時,也能夠顧及他人的健康,首先是自己家人、特別是自家小朋友的健康。9.1%的比率初略算來,意味着約58萬人、約佔總人口8%的人,每日仍有吸煙的習慣。假如從時空來換算,意味着香港一周當中超過一天時間處於煙霧繚繞的污染環境。
反對禁煙人士言之鑿鑿地聲稱,政府加辣控煙無非是為着填補庫房赤字,此說謬矣。吸煙不但已經造成每年7000人因吸煙而早逝,亦為本港帶來每年82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試問,增加的區區煙稅又如何彌補涉及7000人生命的不可逆轉的損失。
毫無疑問,控煙能顯著改善港人生活環境,改善市民健康狀況、減少慢性疾病和死亡率;最值得關注的是,控煙能保護公眾免受二手煙侵害,使社會環境更健康。早前有媒體報道一個痛心疾首的病例,一位從不沾煙酒、生活十分自律的六旬女性,只是因為後背疼痛做檢查,居然驗出肺癌晚期並已擴散,延至半年一命嗚呼。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她的枕邊人從16歲起就是吞雲吐霧的老煙槍,再查他本人,整個肺部已經白化,雖不至於有即時生命危險,但相信其會越來越呼吸困難,最終難得善終。
至於有人認為全面禁煙會影響吸煙者的個人自由與選擇,更是匪夷所思。任何人在任何社會任何時候任何問題上都沒有絕對自由,當你聲稱的自由嚴重妨礙了公眾健康時,這種自由就是不道義的、非法的。個人的喜好絕對不應該犧牲他人的平權。
有人杞人憂天地擔心禁煙可能導致非法交易增加。難道因為地下非法交易毒品,就應該放任毒品交易,為吸毒開綠燈嗎?數字顯示,2020至2022年期間,海關查獲涉及本地未完稅香煙的案件數目大約3,000多宗,去年急增至近1.2萬宗。賠本生意無人做,殺頭生意有人做,當一包香煙加價至上百元,而私煙只是三分之一的價錢,肯定會吸引更多煙民購買。
因此,打擊私煙方面,海關等各層面必須嚴厲執法。海關正密鑼緊鼓籌備引入完稅標籤制度,讓前線執法人員、業界和市民更有效地分辨已完稅煙和未完稅煙,打擊市面上的「白牌煙」。只要當局肯下大力氣,嚴密布控海上走私通道及陸路口岸,嚴格盤查黑市交易黑點,像鼓勵市民舉報濫用公屋一樣鼓勵舉報屋村販賣走私煙,並對走私者施以嚴懲,相信能夠有效阻嚇猖獗的走私。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日前表示,新一階段控煙措施希望禁宣傳、減引誘,是保護下一代、減低煙草產品吸引力的重要舉措,負責任的政府要迎難而上,控煙工作必須堅持到底,在守護下一代健康方面沒有妥協餘地,條例通過後政府會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同時在學校和社區加強宣傳教育。
新加坡將每包香煙售價推高到83港元,致使社會吸煙率持續降至10%,同時,有效監管供應鏈,通過進口許可、交易記錄及高達1萬新加坡元的罰則,打擊黑市交易。世界衞生組織以至《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皆已指出,私煙問題在於執法漏洞與煙草商操縱,而非禁煙本身。可見,不能把吸毒歸諉於禁毒不力。同理,不能把吸煙完全歸諉於禁煙不力或嚴厲禁煙。
今次控煙措施看起來確實非常嚴厲,但或會遇到一些新的執法問題,比如,超出禁煙區域三米以外的範圍如何界定,執法人員未必能夠隨身攜帶捲尺量度執法。還有最多人討厭的邊行邊吸煙邊「播毒」的「火車頭」行為。另外就是劃定年齡界限,強制新一代禁煙,打造「無煙世代」。若果能夠通過立法強制新一代吸煙,以今次規定不能售賣煙草予15歲以下的人士,則可以考慮劃定2010年9月19日之後出生的新一代不得吸煙。如是,則有可能迎來無煙時代,並最終形成無煙香港。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海外遊客對法例不甚明了,或許會誤中副車。據悉,控煙酒辦除了執法工作,亦會在電視、電台和社交媒體宣傳新措施,並會繼續推動預防吸煙和戒煙服務,包括在社區乃至口岸進行無煙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吸煙危害的認識等。當然,對於確實不知情的海外煙民,若然一定要堅持懲罰攜帶超過19枝煙的煙民,似乎有點不近人情,這方面,海關人員應該在其入境時嚴格盤查並耐心解說,以免造成遊客不便,甚至影響香港國際形象。
總而言之,面對肺癌成為本港頭號殺手,吸煙又是肺癌最為關鍵直接的致病病因,當局實施的禁煙十招確實是切實可行,不容延緩,更加不容打折扣,執法更不應手軟。只有嚴謹的立法配合嚴厲的執法,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吸煙率迄今居高不下的境況,也才能談得上對全港市民的健康幸福真正負起責任。在這個問題上,任何巧言令色、花言巧語,都無法掩蓋煙霧繚繞給健康帶來直接危害這一客觀事實。要讓煙民感到肉赤,要讓違例者感到心痛愧疚,才能真正發揮禁煙令的法律效力,也才能達到禁煙維護健康的立法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