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新一份施政報告於昨日(17日)發表。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與衞生署署長林文健與今日(18日)下午一同出席記者會,詳解施政報告中醫療相關政策。

醫療改革需善用資源循序漸進
針對關於今次施政報告中醫療措施及資源分配的提問,盧寵茂表示,醫療改革是一項長遠工程,通常需時近10年逐步推進,而今次施政報告的醫療相關措施延續本屆政府的核心方向,包括醫療改革、建設國際醫療創新樞紐及發展基層醫療,是循序漸進地落實政策。
盧寵茂強調,醫療資源「永遠不夠」是客觀現實,關鍵在於「善用資源」,實現精準醫療補貼。他指出,公營醫療服務收費調整並非「只加不減」,並已同步推出三項重點補貼措施,加大對貧困人群、急症患者、重症患者及癌症患者等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醫療安全網,以確保有需要市民得到適切支援。他補充,政府將持續檢視補貼措施的成效,確保政策能惠及最有需要的群體。
林文健:盼「1+」機制緊急藥物100日內完成審批
為加快新藥物在港註冊,施政報告提出增設特別通道,以優先審批能應對嚴重或罕見病的創新藥。盧寵茂表示,自「1+」機制推行以來,已有14款新藥通過審批並在港註冊,涵蓋癌症、血液類疾病及慢性病藥物,當中更有7款已被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市民可以低價購買。

此外,新措施還將能有效快速審批新藥物以應付社會需求,盧寵茂以新冠疫情舉例,指面對公共健康危機時可加快疫苗落地,政府未來也將針對現狀推出更多快速審批機制。衞生署署長林文健補充,政府期望未來在新特別通道下,緊急藥物的審批程序可在100日內完成。
盧寵茂:將構建構建全鏈條應對癌症策略
盧寵茂指出,癌症作為香港首要致死原因,其重要性不容忽視。過去30年,香港癌症發病率翻倍,2022年新增癌症病例超過3.5萬宗,癌症死亡病例近1.5萬宗,且發病率仍以每年約2.4%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癌症治療成效顯著,過去20年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從42%提升至55%,顯示癌症正逐步轉為可長期管理的「慢性疾病」。
然而,癌症也同時對患者、家庭及社會的負擔日益加重,盧寵茂列舉數據指,全港約25萬癌症存活患者中,75歲以上人群每4人就有1人有癌症病史。他表示,施政報告因此將癌症防控列為重點,將從預防、早期檢測、治療、康復到臨終關懷,構建全鏈條應對策略,其中具體措施包括推進胃癌篩查、識別高概率患肝癌的的乙型肝炎患者,以及利用人工智能輔助檢測早期肺癌。
(點新聞記者劉鴻霖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