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以改革謀興 以民生為要——李家超4份施政報告深度解析

文/許琳

9月17日上午,李家超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4份報告串聯起香港由治及興的4年征程,既是破解難題的「攻堅指南」,也是錨定未來的「發展羅盤」。4年來,施政主題隨勢迭代、策略因需優化,但「改革不止步、發展不停歇、民生放首位、融國家大局」的核心脈絡始終清晰,如同用改革之筆,在香港發展民生的畫卷上不斷添繪新景。

一、4年4程:施政路上的「破題與進階」

2022·奠基:直面沉痾搭框架

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誕生於香港走出動盪、迎戰疫情的關鍵節點,以「敢啃硬骨頭」的姿態直面住房短缺、經濟動能弱化等積弊。民生領域推出公屋供應「四提」方案(提量、提速、提效、提質),直擊市民「住房難」痛點;經濟層面確立「總部經濟+新型工業化」雙軌戰略,成立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為產業轉型築牢制度根基。這份施政報告的意義,在於為香港「由治及興」搭建起核心框架,開啟破局攻堅的序幕。

2023·拓展:多元布局育新能

在首年築基的基礎上,第二份施政報告跳出傳統發展路徑,拓寬施政視野。「銀髮經濟」「綠色金融」首次寫入施政報告,回應人口老齡化與全球低碳轉型的時代命題;人才政策從單一「搶人」升級為「引、育、留、用」一體化,標誌着香港從「短期人才補給」轉向「長期人才生態構建」,在科技、環保、養老等領域探索新增長曲線。

2024·改革:破壁攻堅力度強

「改革」成為第三份施政報告的絕對主角,全篇41次提及這一關鍵詞,改革觸角延伸至金融、教育、產業、文化等全領域。設立百億港元新型工業加速基金,聚焦新質生產力培育;直面部門壁壘、路徑依賴等制度性障礙,推進系統性創新。這份施政報告不再滿足於局部調整,而是以全方位改革破除發展桎梏,彰顯香港推進治理現代化的決心。

2025·效能:精準施策提質效

最新施政報告以「效能」為核心導向,股票結算「T+1」機制、AI賦能政府治理、部門首長責任制等舉措密集出台。施政重心從「政策覆蓋廣度」轉向「實施落地精度」,從關注「是否出台政策」到聚焦「政策效果如何」,完成從「粗放布局」到「精細治理」的理念升級。

二、五脈貫通:貫穿始終的施政堅守

改革為鑰:解鎖發展新空間。改革不是零散舉措,而是貫穿4份施政報告的「金鑰匙」。從破解住房難題的供給側改革,到AI優化政府運作的治理改革;從產業領域的制度創新,到人才政策的體系化升級,每一項改革都直指具體問題,明確時間表與路線圖,讓「改革」從口號變為可衡量、可考核的行動,持續釋放香港發展活力。

經濟為基:築牢繁榮硬支撐。在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傳統優勢的同時,香港主動向新興產業「突圍」。通過設立引導基金、給予稅收優惠、推動跨境合作等方式,布局人工智能、新能源、生命科技等領域,構建「傳統產業築基、新興產業突破」的多元經濟體系,降低單一產業依賴,增強經濟韌性。

民生為本:錨定施政落腳點。4份施政報告始終把民生放在「C位」:公屋供應持續提速、醫療專科輪候時間縮短、長者服務體系完善、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政策不僅解決住房、醫療等即時痛點,更着力構建長效機制——規劃未來五年18.9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成立「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讓民生改善既有「當下暖」,又有「長遠甜」。

融合為路:融入國家大棋局。從推動港深西部鐵路建設、深化前海金融合作,到探索大灣區碳交易、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香港始終以「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為定位,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種融合不是單向適配,而是雙向共贏——既為國家戰略提供支撐,也藉助國家發展紅利拓寬自身空間。

人才為核:儲備未來新動能。人才政策從初期「高才通」「人才清單」的「引才輸血」,逐步升級為「北都大學城」建設、「留學香港」品牌推廣的「育才造血」,形成「引、育、留、用」一體化體系。香港正從「引進人才」向「打造國際人才高地」轉變,為長遠發展儲備智力引擎。

三、理念之變:施政邏輯的「進階三部曲」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引領」。施政邏輯跳出「解決眼前問題」的局限,轉向「布局長遠發展」:從應對住房短缺到規劃未來住房體系,從應對經濟波動到培育新質生產力,展現出政府主動引領社會發展的治理自覺。

從「單點施策」到「系統協同」。政策制定告別「單打獨鬥」,注重各領域、各環節協同聯動: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銜接,人才培育與產業布局匹配,制度改革與治理需求適應,形成「1+1>2」的政策合力。

從「政府主導」到「社會協同」。政府角色從「單一政策制定者」轉變為「發展引領者與資源整合者」,通過搭建平台調動企業、社會組織及市民參與積極性,構建多元協同的治理模式,讓施政更接地氣、更具活力。

四、期待:讓藍圖照進現實

4份施政報告繪就了香港發展的美好藍圖,但「紙上藍圖」需轉化為「腳下實景」,最終要靠「落實」「效能」「獲得感」三大標尺檢驗。

落實為要:部門首長責任制、AI效能提升小組,為政策落地提供保障,需以釘釘子精神推動每一項舉措落地生根,避免政策空轉;

效能為尺:市民關注的不是出台多少政策,而是政策帶來多少改變——醫療輪候是否真縮短、公屋供應是否真提速,這些硬指標才是施政效能的試金石;

獲得感為標: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讓市民共享紅利——不僅是物質生活改善,更是對香港發展前景的信心,對安居樂業的真切感受。

五、展望:以改革之筆續繪新篇

未來,香港需繼續以改革為墨、以實幹為筆,在發展民生的畫卷上添繪新內容。

改革再深化:破除制度壁壘,推進治理體系現代化;

發展更包容:讓增長成果惠及各階層,構建公平發展環境;

民生更精準:聚焦差異化需求,提供靶向民生服務;

融合再升級:深化與內地規則對接、產業協同;

人才更全面:構建全鏈條人才體系,讓香港成為圓夢之地。

4份施政報告已為香港錨定方向,接下來,需政府與社會各界攜手發力,將藍圖轉化為實景,讓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續寫繁榮穩定、充滿活力的新篇。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以改革謀興 以民生為要——李家超4份施政報告深度解析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