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謝承潤
9月17日,行政長官李家超以「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為主題,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以改善民生為目標,提出一系列深化改革、發展經濟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推動產業發展和革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鞏固香港多個國際中心地位等等,藍圖清晰、目標明確、措施有力。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的施政報告中,AI成為最引人注目的關鍵詞之一。在筆者看來,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和決定性力量,也是香港新一輪經濟轉型最大潛力所在,今年施政報告將「AI」擺上突出地位,令人倍感鼓舞振奮。而香港發展AI,除了需要發揮自身獨特優勢外,也需充分調動各界力量,並充分與祖國內地聯動,面向未來、面向全球發展AI產業。具體而言,有幾點思考與大家分享。
首先,基礎設施與頂層設計並重,是香港發展AI的鮮明特色。早在2022年發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中,香港就明確將人工智能列為聚焦發展產業之一。隨着技術加速演化,AI已逐漸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和行業改造升級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特區政府也進一步提出把人工智能提升至關鍵產業的戰略位置。今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加大推動AI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核心產業,以「加強基建,推動應用導向」為策略,在重視防範安全風險的意識下,推進AI+發展。
從科研、人才到數據、資金,施政報告中都提出了一系列面向未來的規劃藍圖和具體措施。在AI安全及治理方面,特區政府也有詳盡規劃,並已超前實施。這些都為香港打造全球AI發展樞紐,帶動經濟新一輪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推動產業融合,促進AI落地應用,是香港AI實現突破的關鍵。今年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推進AI+發展,促進AI在各行業廣泛深度融合,實現「AI產業化、產業AI化」,這不僅將為香港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提供充分的動力,也將通過產業融合,讓AI技術實現自身的不斷進化。特區政府也以身作則,成立「AI效能提升組」,並推動AI在政府部門廣泛應用。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今年施政報告也強調積極培育先進制造、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等新興產業。而這些產業,都與AI有着顯著的結合潛力。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吸引更多國際和內地頂尖藥企落戶香港,加快「1+」新藥審批機制,成立「引進創新藥物及醫療器械辦公室」等措施,必將大大提升香港在生命健康產業鏈中的競爭力。而不容忽視的是,AI與生命健康產業兩大未來產業的結合,必將爆發出更耀眼的火花。筆者曾在多個場合提出,應以AI技術的突破為契機,搭建一個標準統一、數據共享的亞太多中心臨床試驗聯盟,探索以AI驅動提升藥物臨床研發效率,而香港將是搭建這個聯盟的最佳實踐載體。
第三、香港發展AI,還要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在用好自身優勢的同時,加強與內地合作。正如行政長官所說,「改革變通、自強不息」是香港成功的DNA。香港發展AI,離不開靈活多變的政策措施,也離不開香港各界的團結努力。從政府到高校、科研機構、龍頭企業,都是AI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不僅是AI龍頭企業,包括生命健康、新能源等各產業的龍頭企業,也應該積極行動起來,擁抱AI、擁抱產業融合。
祖國作為香港最強大的後盾,近年來在AI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突破成就。香港擁抱AI時代,更需要與內地的優秀企業、科研機構加強合作與交流,協同發展,共同探索AI從前沿技術到應用場景和領域的更多可能性。
特首特別提到,在杭州訪問「六小龍」時,注意到新科技對截肢人士的幫助,並將全額資助港內截肢人士免費使用新科技義肢。彰顯內地科技進步用於香港之餘,也充分體現了施政報告「造福民生」的出發點。而內地蓬勃發展的AI、機器人、具身智能等諸多領域,都將為香港發展AI帶來更多借鑒與幫助。
(作者為全國青聯委員、香港政協青年聯合會副會長、北京市政協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