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行政長官李家超9月17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主題為「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李家超18日早出席「行政長官施政問答」聯合電台節目,詳細闡釋施政報告措施,聚焦北部都會區(北都)發展、房屋供應及外勞政策,回應市民對住房、就業與社會保障等方面關切,強調發展以香港整體利益為核心,推動經濟與民生並進。
北都「倒逼」引入企業 「按實補價」促產業落地
李家超談到,為加速北都發展,施政報告提出成立由特首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三個工作小組,其中「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負責為不同產業園區設立園區公司,形式可為法定或非法定機構。李家超表示,設立機構的公司數量、具體權限將視實際需求而定,為確保土地不閒置,政府採取類似「倒逼」的機制,準備好土地後須迅速吸引企業進駐。由於問題複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領導工作小組統籌規劃,如果市場反應良好,初期可小規模試驗,逐步推進。
李家超以機場管理局與西九文化區為例,說明不同位置職能與權限存差異,強調靈活模式的重要性。他提到,北都佔香港約三分之一土地,與僅佔約2%面積的機場管理局相比規模懸殊,需設立多家公司因應四個區塊的不同定位。例如,河套地區聚焦生命科技與前沿科技,新田科技城面積210公頃,計劃引入多類科技產業。
為降低成本,政府推出「按實補價」措施,業主按實際興建樓面及用途而非規劃地積比率上限計價。對於此舉會否浪費土地潛力的擔憂,李家超回應稱,過去要求開發商建滿地積比率,但現時需注重整體效益。例如,一條不需要高大廠房的生產線能創造1000個高端職位,並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這種綜合效益遠比僅追求樓面面積的入駐率更重要。如果政府堅持要求最大化樓面面積,可能導致項目無法落地,損失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關於是否需要設置補地價下限,李家超表示政府允許企業靈活建設,平衡財政與發展,一切決策都以香港的整體利益為出發點。
行政措施將快速推進 監督與進度兼顧
在北都發展監管方面,李家超表示有信心,指行政措施將快速推進,但需法律規定的部分必經立法會審議。李家超重申,政府決策以「價值」而非「價格」為導向,通過專家調研向市民解釋產業的全球競爭力,爭取理解與支持。
李家超亦提到,政府提出簡化程序,北都將採取公開招標、限制性招標或直接批地等發展方式。對於政府會否為了吸引企業而讓利的憂慮,李家超表示,政府會綜合考量就業、經濟價值及長遠貢獻,保持資訊透明並由立法會充分討論,而簡化程序不代表繞過立法會,而是透過框架法例加快審議效率,確保監督與進度兼顧。
居屋供應較預期增約50% 將檢討「租置計劃」
有市民在節目中連線李家超,反映對施政報告的疑問及自己面臨的民生問題。市民袁小姐反饋居住困境,她以40歲以下、月收入合計超6萬港幣的年輕夫婦舉例,指兩人無資格申請居屋,而租房昂貴、購房負債壓力大。市民陳小姐則關注公屋與居屋抽籤比例降低,向上流動的機會隨之減低。李家超回應指,房屋是他上任以來的工作重點,居屋供應比本屆政府上任時的五年期預期增加約50%,提升市民購房機會。關於樓價,李家超表示目前市場相對穩定,政府希望樓價穩定,同時市民收入持續增長,讓大家有能力逐步應對購房需求。
對於「租者置其屋計劃」,李家超表示其有價值,但目前約15%單位未售出,原因包括樓齡老化,需挑選更具吸引力單位並解決管理問題。他續指,當局已經進行了調研,並不反對繼續研究租置計劃,但相關計劃涉及到資源分配問題,當局需找出多年來單位未能全部售出原因並加快解決。
本地勞工優先就業不會變 外勞精準輸入補缺口
市民陳小姐與陳先生表示擔憂外勞影響本地就業,特別提到低薪外勞及不居於香港的外勞對本地經濟無益。80歲的市民石先生則指年輕人與長者失業情況皆嚴重,缺乏全民保障。外勞方面,李家超重申本地勞工就業優先,這一點絕不改變。他指出,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人口下降是事實,而一些發展中的行業確實需要人力,因此部分行業需精準輸入外勞,防止企業倒閉影響本地就業。李家超強調,當局嚴格防止外勞濫用,會動態監察情況並作出調整,同時嚴打黑工。
對於石先生所提到的社會保障問題,李家超表示政府非常重視,香港確實存在弱勢群體,政府已在福利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相信大多數人仍有能力自力更生,但如果某些市民生活確實存在很大困難,政府有社會保障機制支持,會提供相應幫助。
(點新聞記者周禹含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