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民心所繫 施政所為

文/黎岩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發表的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推動經濟轉型、提速北都發展、吸引企業與人才來港發展、促進人工智能(AI)應用等關乎香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前瞻性務實性政策和措施,其中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緊扣民生,致力化解市民關心的住屋老大難,正正體現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重在結果的施政理念,可謂是民心所繫施政所為。

據點新聞昨日在施政報告宣讀之後第一時間所做的民意調查結果,73%的受訪者對新一份施政報告感到「滿意」,當中有19.4%的受訪者對施政報告「特別滿意」,另有10.5%的受訪者對此「無意見」。如此高的滿意度,客觀上反映了社會各界對新一份施政報告的期待與滿意,能夠有如此堅實的民意支持,相信在未來的施政過程中,包括特首心急如焚的北部都會區發展藍圖,一定能夠減少阻力,提速提質提量,加快發展。

調查結果顯示,21.46%的受訪者關心北部都會區發展,支持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訂立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例,顯示市民對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的關注,期盼早日形成「南金融、北創科」的新產業布局,這亦非常契合施政報告的發展主題以及加快北都發展的重點所在。而對於普羅市民而言,房屋問題自始至終都是最為關切的焦點,18.78%的受訪者關心房屋問題,支持施政報告「增加公屋供應,綠白表配額比例升至50∶50」,認可施政報告為解決房屋問題推出的一系列舉措,並期盼早日過上更好的生活。

從施政報告的各項民生舉措來看,房屋問題毫無疑問是民生的重點。李家超昨日表示,民生與經濟息息相關,兩者相輔相成。經濟增長是改善民生的基礎,能創造就業和財富,為公共服務提供更多資源,讓政府提供更多服務;民生改善則帶動社會需求,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經濟發展。

施政報告積極呼應市民關切的住房問題,特別是基層市民上車難的現實問題。大幅增加公營房屋供應,2026-27年度起的五年,總體公營房屋建屋量(包括簡約公屋)將達189000個單位。事實上,特首上任三年來,通過增加公營房屋供應量,建過渡房屋、簡約公屋,打擊濫用公屋等舉措,已經提前達到特首上任伊始提出的縮短公屋輪候一年的施政目標,將公屋輪候時間由六年減少至五年。

在公營房屋供應持續增加但仍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政府依然扭盡六壬加大力度協助基層置業。政府今次增加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和綠表置居計劃(綠置居)單位的供應,並優化出售及轉讓安排,協助更多公屋居民置業,同時便利資助出售單位的業主進入私樓市場,豐富房屋階梯,協助不同階層市民安居樂業。特別是後者具有創新變通意義的舉措,旨在推動擁有基本住所的基層市民,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將住所推進流通市場,以換取更好品質的生活環境,同時亦能豐富市場交易種類,達致市民、社會、政府三贏的效果。

從昨日公布的具體數據看,2026-27年度起的五年,總體公營房屋建屋量(包括簡約公屋)將達189000個單位,較特首上任時增加約80%。公屋綜合輪候時間預期在現時5.1年的基礎上,再度縮減至4.5年的目標,且在今年底前會有約1萬個簡約公屋落成啟用,另外2萬個將在未來一年半內全部落成。如此大量的簡約公屋陸續推出,顯然有助於被居住環境困擾的基層市民,同時也能有效平抑取締劣質「劏房」可能帶來的部分租屋租金上漲的擔憂。

本港的房屋問題受制於長期以來的固化利益藩籬的制約,確實已經成為一個老大難問題。回歸28年來,歷屆政府確實都在想方設法解決這個問題,包括首屆政府提出、但因各種掣肘最終夭折的八萬屋建房目標,始終是雷聲大雨點小,難以取得令市民完全滿意的實質性成效,以至於日積月累,導致公屋輪候時間超過6.1年之久,也因此,能夠從6.1年壓縮到5.1年,看似小小的一個「1」,卻實實在在體現着政府執政為民的、禪精竭慮的積極有為。相信所有人都深明箇中之不易為,因為這並非是簡單的庫房支出的錢的問題。

民有所呼,必有所應,民心所繫,施政所為。只有持續發展帶來的繁榮盛景,才能化解諸多民生難題。今次施政報告能夠獲得超過七成的民意支持,顯見特區政府施政已經擁有厚實的民意支持基礎,這是政府勇於創新敢於破局去應變求變的成功關鍵所在。李家超昨日在結語講得清楚直白,「改革變通、自強不息」是「香港成功的DNA」。只要是有利於特區持續發展繁榮,有利於市民擁有更多更大的獲得感滿足感,就是好的改革、好的機制。因此,如果說自強不息是港人固有的DNA,那麼,改革變通就是確保香港特區持續穩定發展繁榮的新基因。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民心所繫 施政所為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