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興銀
人口持續老齡化導致本港勞動人口下降,為解決勞動人口不足的問題,政府相繼推出行業輸入勞工計劃及「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允許部分行業輸入外地勞工,為本港勞動力市場注入活力。輸入外勞政策實行兩年來,在一定程度上紓緩了本港的人力短缺,符合香港整體利益。面對輸入外勞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行政長官李家超今天在施政報告中公布,為確保本地就業優先,我們將推出措施,打擊濫用「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的行為。
政府的人力政策一直以培育本地勞工為主。在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的前提下,政府適度容許僱主申請輸入勞工。不過,在實際操作中,有僱主疑似濫用機制,為了招聘外勞進而無故解僱本地員工,嚴重影響本地勞工的生計。
據點新聞調查發現,有本地企業疑似濫用輸入外勞的機制,炒掉工資相對較高的本地員工後,立即用外勞填補空缺,這一現象在餐飲業界尤其明顯。事實上,政府亦留意到有僱主疑似濫用機制。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早前表示,近來已接獲勞工投訴,包括僱主招聘外勞後解僱本地勞工,或工作時數被減,孫玉菡指如投訴屬實會採取行動。
根據此前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本地員工與輸入勞工的人數比例為2比1。僱主在申請輸入勞工時,必須先聘請兩名本地全職員工,才能申請一名輸入勞工。但在實際操作中,部分食肆獲得充足外勞後,即以各種理由解僱本地員工,甚至有外勞甫到崗便即時辭退本地員工。
由於此前的計劃沒有詳細規定本地員工包括哪些,有僱主就將管理層人數也計入其中,以谷大本地員工人數,變相增加輸入勞工名額,但當輸入的外勞人手充足時,便陰招頻出,如通過削減福利、要求員工簽署自願離職協議、安排無薪假期等,以迫使本地員工離職。
對此,政府除繼續接受電話舉報外,亦新增網上投訴表格,方便本地僱員就僱主涉嫌違反優化計劃的規定作出投訴。今年8月,涉事的淨康集團有限公司就因無合理理由拒絕聘用合資格的本地求職者被勞工處施加行政制裁,一年內不得提交輸入勞工申請。
亦有無良僱主為營造「請不到本地人」假象以便申請輸入勞工,就以低價在本地進行招聘,「例如月薪只有14,000元,但每日工作11個小時」「洗碗工需要識兩文三語」等,崗位要求與實際工作不符,旨在令本地員工望而生畏。早前就有廚師及侍應生工友反映「身邊都是外勞」,9月16日公布的最新失業率數據同樣顯示餐飲服務活動業的失業率上升明顯,且侍應生及初級廚師亦是輸入外勞最多的工種。
因此,針對部分餐飲企業存在的濫用外勞計劃的情況,今次施政報告收緊了申請輸入侍應生及初級廚師的要求,一是要求僱主進行本地招聘的時間由4星期延長至6星期,期間必須每周參加一次勞工處舉行的實地招聘會;二是進一步收緊了侍應生及初級廚師輸入外勞的比例,僱主申請輸入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各一名,便須已聘用本地全職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各兩名。
政府打出一套「組合拳」,旨在針對性地打擊濫用情況,並聚焦於輸入勞工較多的指定工種,一方面確保真正在本地招聘困難的企業能有序輸入補充勞工,另一方面也能避免企業因人手不足而結業,導致原有員工全體失業的情況出現。
今次收緊輸入侍應生及初級廚師的比例之後,有助保障本地勞工的權益,同時政府也要及時檢視其他工種,留意某個工種輸入外勞過多,且該行業失業率較高時,就應及時設置輸入外勞的比例,防止部分工種因輸入外勞過多繼而影響本地打工仔的生計。此外,除了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外,針對非法勞工層出不窮的現象,政府也要加大打擊黑工的力度,組織更多跨部門聯合打擊行動,維護本地勞工市場的秩序,更好保障本地工人的就業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