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馮論政|施政報告與經濟轉型

文/馮煒光

特首李家超今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筆者一面看直播,聽到最多的是兩個英文字母——AI。可以說是「無處不AI」,特首由AI政務到長者聊天機械人都有AI。看來李特首十分擁抱科技,視AI為未來香港轉型的重要手段。

有逃到海外黃絲批評特首大談AI,並且把近日一些歷史悠久的知名食肆退場,相提並論,那是謬論。若說飲食界,筆者有前政府同事正在積極擴張她的點心王國,也有雲南來的奶茶企業剛在灣仔利東街建立了旗下全球最大的茶店。店高兩層,異常舒適,且價錢相宜。這從一個側面證明香港是「走出去」的跳板。內地企業橫掃境內市場後,他們要「蛟龍入海」,香港是最好的跳板和試驗場。他們可以在香港華洋雜處,奉行普通法的城市累積經驗。至於香港一些知名的老牌食肆退場,筆者也滿懷不捨。這些名店是港人集體回憶一部分。然而在香港過去的歷史中,不少知名的大小企業,有浴火重生,也有大浪淘沙。政府最重要的責任是摸清經濟轉型徵結,對症下藥,以不同措施來協助香港轉型。

誠如特首在結語時所說:「從賣大光燈發達的大笪地時代,到商場成行成市取代了大笪地,大光燈不再大賣;由工廠林立搶女工,到廠家紛紛北上,開創一片新天地;從每人都買一部隨身BB傳呼機,到每人改買手機再難看到BB機店舖,每次轉型迎來的都是經濟更強大、收入更多。」對受結業影響的港人,當然會擔心能否做到「收入更多」。但特首說的確是實情。香港在過去近百年,是不斷與時並進的歷史。可能是篇幅所限,特首未有機會闡述香港能夠轉型成功的底因。這是和國家的政策緊密結合的。特首提到的「廠家紛紛北上」便是顯例。

另一例子是:香港能夠成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和有數百年歷史的西方國際金融中心並肩,絕對和國家政策有關。國家改革開放後,1990年代開始有紅籌公司來香港上市。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1993年便開始有9家國企來港上市。之後香港因為國企紛至沓來而高歌猛進,今天已穩坐國際第三大金融中心。

這裏也要說一下一年多前很流行的一句批評:香港已變成「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當時很多黃絲評論員跟着起鬨,這和今天有黃絲批評李家超施政報告大談AI ,「不接地氣」很相似。然而香港在過去一年多裏沉着應戰,在國家大力支持下,重回國際第三。特首更在施政報告內報喜,他指出「截至8月底,新股集資1300億港元,位列全球第一。」特首還提到「內地企業海外回流」的機遇。看來特首很明白大國搏弈下,香港可以如何既協助內地企業,又可以令自己獲益的道理。

對一眾直接受經濟轉型影響的市民來說,他們當然並不好受。他們可能會認為特首以至筆者是站着說話不腰痛,不夠同理心。然而誠如特首在施政報告內所言:「這過程逆轉不了」。筆者期望特區政府相關部門能多點聆聽受影響市民心聲,想方設法去舒緩經濟轉型對市民的影響。但香港由政府到民間都必須擁抱轉變,必須適變應變求變。套用一句名言:「科技潮流浩浩蕩蕩,順昌逆亡」。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萬里馮論政|施政報告與經濟轉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