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點ESG|AI氣象預測模型會取代傳統天文台嗎?

9月已至,但香港2025年的風季仍未過。8日,颱風「塔巴」令香港天文台掛足16小時八號風球警告;本周,香港天文台預測,從17日至23日將會有三個熱帶氣旋影響南海,甚至會有一個在香港東面位置登陸。在此次預測中,天文台表示參考了三個AI模型給出預測。這三個AI模型分別是「風烏」、「盤古」及「伏羲」。

在氣候變遷日益加劇的當下,極端天氣的頻繁發生對人類社會與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傳統的數值天氣預報(NWP)雖然在過去數十年中持續進步,但面對當前的挑戰,其運算成本高、預測速度慢等問題逐漸顯現。而隨着人工智能(AI)技術的日新月益,AI模型參與天氣預測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

在天氣預測的範疇中,北半球風暴的預測難度不小。因為風暴會隨時因應大氣和海洋環境變化而改變強度、前進路徑和速度,可靠的預報可以協助氣象部門提早預警。今年北半球風季開始時,多國氣象機構都陸續宣布會採用人工智能(AI)模型預測風暴路徑。AI的參與對預測風暴有哪些助力?未來,AI預測能取代傳統天文台嗎?

國產AI氣象大模型助力香港天文台預測風暴路徑

在香港,香港天文台目前會參考五個電腦模型,除了前文提到的「風烏」、「盤古」及「伏羲」之外,還有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電腦模式及其集成預報系統(「歐中電腦模式」)以及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人工智能預報系統(「歐中AIFS模式」)。其中,「風烏」、「盤古」及「伏羲」均為中國自行研發的天氣預測人工智能(AI)模型。

  • 「伏羲」氣象大模型:由上海復旦大學開發,是行業內首個次季節氣候大模型,也是首個面向氣象導航優化的全球氣象大模型。它融合了人工智能技術與氣候氣象科學,能提供全球未來15天逐小時的溫度、風速、降水、輻照等要素的預測,在預測速度上相較於傳統物理模型有千倍提升,預測精度超過傳統氣象領域的最優物理模型HRES。
  • 「風烏」大模型:由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聯合多家機構發布,是全球中期天氣預報大模型。基於多模態和多任務深度學習方法構建,首次實現在高分辨率上對核心大氣變量進行超過10天的有效預報,在80%的評估指標上超越DeepMind發布的模型GraphCast,僅需30秒即可生成未來10天全球高精度天氣預報結果。
  • 「盤古」氣象大模型:由華為雲研發,該模型能夠預報7天內的地表層和13個高空層的溫度、氣壓、濕度、風速等氣象要素,並將全球最先進的歐洲中長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集成預報系統的預報時效提高了0.6天左右,在熱帶氣旋的路徑預報誤差相較於ECMWF預報系統降低了25%,僅需10秒即可完成全球7天重要氣象要素的預報,計算速度較數值方法提升1萬倍以上。

人工智能(AI)模型「風烏」在8月的連場黑雨事件中展現卓越預測能力。天文台科學主任在《天氣隨筆》文章中透露,「風烏」系統在約一周前已捕捉到東西走向雨帶將覆蓋廣東沿岸地區,其日降雨量預測與實際情況相近。「風烏」預測的雨量最高值與實際情況相近,雖然分布未必完全準確,但已能為較早對強降雨作出預測提供重要基礎。此次「風鳥」的預測表現顯示,AI技術在天氣預報領域已取得顯著突破。

Google:AI天氣預測模型GenCast有97.2%預測表現勝權威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

全球範圍內,各大互聯網企業和科技公司都在研發自己和AI天氣預測相關的大模型。Google旗下的AI企業DeepMind今年6月宣布,將向美國氣象預報機構提供新升級的AI預測模型GenCast,專門協助預測颶風。這是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第一次與AI公司合作改善風暴預報。

DeepMind的新AI模型可以提早15天預報風暴的發展,較傳統模型的預測時間更長,還可以預報強度,這是較早版本的AI模型所缺乏的能力。Google另外指出,該AI氣旋預測模型的數據來自歐洲的ERA5數據庫,當中包含了數以十億計來自全球各氣象部門的觀測數據,然後與傳統物理氣象模型結合。Google早前已經開始使用ERA5數據庫來訓練其舊有的AI模型。去年12月,《自然》期刊發表的文章提到,GenCast的表現在97.2%的情況下勝於被視為權威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

Google因此宣稱GenCast的預測不比傳統物理模式遜色,甚至更加準確。

微軟Aurora:幾秒內輸出預測結果

除了Google,美國科網巨擘也都有進行氣象預測模型的研發,微軟的Aurora是其中較突出者。Aurora現已在歐洲最大的氣象中心之一開始和其他AI模型及傳統模型結合運用。Aurora的賣點之一,是能夠準確預測長達10天後的天氣,遠勝目前傳統模型的3至5天。另外,它的運算速度甚高,能夠幾秒內就輸出結果,相比非AI方式中,可以快數小時。

NVIDIA:AI Physics重塑天氣預測的未來

跨國科技公司NVIDIA亦推出了自己的AI Physics技術,結合人工智能與物理模擬,開創了天氣預測的新紀元。

NVIDIA的AI Physics技術核心在於結合深度學習與物理模擬,透過其Earth-2平台,建立地球的數字孿生模型。這一模型能夠模擬大氣、海洋等多種環境因素,實現高解析度、快速且精準的天氣預測。例如,NVIDIA開發的FourCastNet模型,能夠在數秒內完成一周的全球天氣預測,其速度比傳統方法快上數萬倍,且精度相當。此外,NVIDIA與Tomorrow.io合作,將即時衛星數據整合進Earth-2平台,進一步提升預測的即時性與準確性。

這種融合AI與物理規律的預測方式,開啟了所謂的「物理知識導向AI模型」的新範疇。與單純依賴統計學與資料驅動的傳統AI不同,AI Physics強調以科學模型為基礎,重現自然界的運作邏輯,讓預測結果不再是「黑箱」,而是有解釋、有因果邏輯的模擬。

AI參與天氣預測在ESG環境面向的影響與貢獻

AI大模型參與氣象預測,可以提升氣候風險管理能力,使政府與企業能夠更精確地預測極端天氣事件,提前部署應對措施,降低災害損失。這對保險業、農業、能源等行業尤為重要,有助於提升整體社會的氣候韌性。

例如在香港這樣的城市,若能結合AI預測工具與即時數據平台,可提前發布山泥傾瀉、暴雨或海嘯預警,減少人員傷亡與基礎設施損壞,讓「氣候智慧型城市」從構想走向落實。

另外,AI模型預測天氣可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整合。例如,風能與太陽能發電受天氣影響甚大。精準的短中期天氣預測有助於電網調度與儲能策略,提升可再生能源整合效率,加速能源轉型進程。

AI可以取代傳統天文台嗎?

通過AI模型進行天氣預測,為天氣預測和環境永續發展都將帶來突破性變革。它不僅提升預測的準確性與效率,還在ESG環境層面產生深遠影響。當氣候議題愈發緊迫,這類AI科技將成為驅動全球永續未來的重要推手。

不過,領導研發微軟AI天氣預報模型Aurora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佩迪卡里斯(Paris Perdikaris)認為,目前,AI預測模型在廣泛採用前,仍然需要謹慎校正和人工確認。美國NHC亦表示,不會因為使用AI而完全棄用人手,Google的AI程式暫時仍會用作實驗性質。NHC科學和運作主任霍格西特(Wallace Hogsett)指出,具有技術的預測人員和AI工具有強大合作潛力。

這不僅代表一種技術革新,更是一種科學與社會之間的新橋樑。未來如果能將這類技術普遍應用於城市規劃、農業灌溉、水資源管理與災害應變等領域,那麼AI將不再只是預測工具,更將成為我們與大自然對話的新語言。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易點ESG|AI氣象預測模型會取代傳統天文台嗎?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