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事關北都區 施政報告近3年有這些重點

【點新聞報道】新一份施政報告明日(17日)重磅出爐,作為香港未來發展新引擎,關於北部都會區的新動作勢將吸引各界關注。繼政府在2021年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2022年行政長官李家超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進一步提出,北部都會區將是未來的策略發展據點,亦是驅動香港再創高峰的新引擎,是本屆政府施政重點之一,並制訂了未來工作重點;2023年施政報告指出,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會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為主軸,成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節點,同年發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將北都區分為四大區域;2024年施政報告則表示,北部都會區將逐漸進入收成期,未來五年有約6萬個房屋單位落成入伙,政府會試行「片區開發」模式,加快北都建設。點新聞梳理近3年施政報告關於北部都會區的施政措施,一文睇清重點。

2022年

北部都會區是未來的策略發展據點,亦是驅動香港再創高峰的新引擎。本屆政府會全力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區內已開展多項大型發展項目,政府會在不同環節提量、提速、提效、提質,將大型項目「生地」變「熟地」由過去需時10多年大幅壓縮一半時間。

為強化建設北部都會區的「治理體系」,政府將分別成立「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及「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前者由行政長官親自帶領作高層政策指導及監督,後者由財政司司長主持並由專家及社會人士組成,為推展北部都會區出謀獻策。特區政府將與廣東省政府緊密對接,讓北部都會區發揮超越地理界線的限制,與廣東省、深圳市和大灣區產生協同效應。2023年會成立專責發展北部都會區的部門,主導和統籌各部門以創新發展模式推動建設,目標是在2023年內制訂北部都會區的具體計劃和行動綱領。

建成後的北部都會區,將以「國際創科新城」為主題,集優質生活、新興經濟和文化休閒於一體,以創新城市設計推動職住平衡和綠色生活,發展和保育並存。政府會充分利用北部都會區的邊境優勢,促進口岸地區的綜合發展。西邊以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為重心,藉着毗鄰前海的地利,成為核心商業區,輻射深圳以至大灣區;中部以新田科技城為核心,聚集創科企業,與一河之隔的深圳創科產業集中地,產生協同效應,並成為多元創新試點。新界北新市鎮的現代產業發展,亦可與深圳互相配合;而東邊則坐擁豐富自然和旅遊資源,可供兩地發展康樂和旅遊。

未來工作重點

  • 全速造地建屋——全力推進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廈村及元朗南等已啟動工程的大型項目。大部分其他發展項目已展開規劃,包括新田科技城。目標是5年內為所有發展項目啟動收地程序,10年內完成平整新發展土地和落成新增單位各四成。
  • 提高發展密度——善用北部都會區土地資源,採用較高地積比率,住宅用地會以最高地積比率6.5倍為指引(較早期新市鎮如沙田的5倍為高),而商業用地則為9.5倍。
  • 開發產業用地——未來5年,產業用地將陸續推出,支援發展創科和其他產業。新田科技城內的落馬洲河套地區有3棟大樓正在興建,部分河套用地2023年起招商引資;河套地區以外的首批新田創科用地,則於2024年動工;洪水橋和元朗一帶的物流及新興工業園首批工業大廈用地將於2023年起推出;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定位為現代服務業樞紐,毗連洪水橋站的商業用地亦會在2026年完成平整。
  • 建造亮點發展群——規劃多項亮點設施,帶動發展,提升生活質素,包括文化設施群、專上教育院校、大型體育設施、醫院網絡、政府設施群等。位處核心商業區而沒有特定地域要求的政府辦公室,例如金鐘道政府合署近四成辦公室樓面面積,將遷往北部都會區,帶動該區發展並騰出核心商業區土地。
  • 積極保育生態——待相關研究2023年完成後,落實「新積極保育政策」,逐步收回私人擁有且具生態價值的濕地和魚塘,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為北部都會區建設提升環境容量。另啟動法定程序,在2024年把紅花嶺約500公頃土地指定為郊野公園,與深圳梧桐山風景區互相呼應,打造貫穿深港兩地的生態走廊。政府會在2024年逐步開放沙頭角(中英街除外),推廣文化生態旅遊,並於2023年初展開地區諮詢。
  • 跨境緊密互動——北部都會區擁有邊境優勢,在產業規劃、土地使用、生態保育等,都可以與內地產生協同效應。香港與內地在粵港、港深合作架構下已成立專班,探討融合方案,為北部都會區創造更大價值。

繼續推動北部都會區其他鐵路建設。北環綫古洞站將於2027年啟用,洪水橋站及北環綫主綫亦會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動工。政府亦正積極推進北環綫支綫經落馬洲河套港深創科園接入深圳新皇崗口岸的工作。

2023年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全面發展後可提供約50萬個新增房屋單位和50萬個新職位。其規劃會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為主軸,成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節點。

政府於短期內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深度對接深圳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規劃。北部都會區將分為四大區域,由西至東分別為:

  • 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位處洪水橋一帶,與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對接,提供金融和專業服務,並藉着口岸優勢發展現代物流業。
  • 創新科技地帶——覆蓋新田科技城,包括河套區港深創科園在內,與深圳科創園區產生協同效應,為創科發展的樞紐。
  • 口岸商貿及產業區——佔地最廣,享有羅湖、文錦渡及香園圍三個口岸的地利,帶動先進建造業、綠色產業、醫療、食品科技、現代物流業等產業發展,並可推展跨境商業服務和文娛消費,發揮強大的口岸商貿功能。
  • 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包括紅花嶺、沙頭角、印洲塘等,人文和自然資源豐富,帶動康樂及旅遊發展。

北部都會區將以產業發展為導向,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包括在洪水橋及新界北新市鎮等地預留用地作專上院校發展,打造「北都大學教育城」在古洞北、洪水橋等預留政府辦公大樓用地,容納維港都會區遷入的政府部門;在新田科技城及新界北等地興建標誌性的文化藝術設施等。政府會密切留意國際學校學位的供求情況,在北部都會區預留土地供國際學校發展,滿足非本地家庭的教育需要;亦會落實興建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融合發展和保育。

政府會利用市場力量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擴大「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至所有新發展區,優化執行安排,包括擴展換地安排至指定的產業用地和私營社區/福利設施用地,以及促成已擁有發展用地內九成或以上私人土地的土地業權人作統一發展。

政府已重新審視北區沙嶺興建公眾骨灰安置所的計劃,由於未來公眾骨灰龕位將有足夠供應,原定的兩公頃土地將改作創科及相關用途。

加推的兩鐵一路新項目會推進北部都會區東面新市鎮發展,包括:

  • 北環綫東延綫——將北環綫經羅湖南、文錦渡等地區伸延至坪輋,連接新發展區和不同口岸,
  • 新界東北綫——提供南北走向鐵路段,由香園圍途經坪輋及皇后山等地區連接東鐵綫粉嶺站,打通主要發展節點,
  • 北都公路(新界北新市鎮段)——將北都公路由粉嶺北向東伸延,接駁至沙頭角公路交匯處,打通新界北的東西脈絡。

2024年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政府會在保持公共財政穩健的前提下,提速推展北都內與經濟及房屋發展相關的工程。

北都將逐漸進入收成期。在未來5年,會有約60000個房屋單位落成入伙,當中包括約10條新公共屋邨;新田科技城的首批用地會推出市場;實施「一地兩檢」的新皇崗口岸大樓亦會落成。在第二個5年,新落成的房屋單位將再增加約150000個;有逾1000萬平方米的總樓面面積作經濟用途;古洞北首幢政府聯用辦公大樓落成啟用;北區醫院完成擴建並投入服務;運輸基建方面,北環綫主綫2034年竣工,北都公路(新田段)預計2036年開通。這將大力拉動經濟發展,推動研究科技產業發展,同時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助力吸納人才、留住人才落地生根,並提升市民生活質量,惠民生、添幸福。

政府將就新田科技城首階段基礎工程尋求撥款,2024年內開始工程,爭取自2026-27年起陸續推出約20公頃新創科用地,交由科技園公司發展和營運。另外,元朗南新發展區第二期工程亦會在2025年中開展。牛潭尾初步發展建議短期內公布,當中會預留用地,推動「北都大學教育城」、第三所醫學院及綜合醫教研醫院的發展,接着會在年底公布新界北新市鎮及馬草壟一帶的初步發展建議。2024年內啟動北區沙嶺的改劃程序,用作數據中心及相關用途的創科用地將擴大至十公頃。

政府正探討選取試點產業園區,例如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部分物流用地,批撥予由政府成立和牽頭的公司,負責按政府產業政策制訂園區發展和營運策略(包括考慮接受策略性投資)及日常管理、招商引資等工作,2025年首季公布細節。政府亦會考慮因應個別產業發展需要,彈性批撥產業用地,推動產業發展。

政府會試行「片區開發」模式,加快北都建設,揀選具規模及商業價值和將會提供公共設施的地塊成為片區,由項目發展商綜合開發,使片區提速落成,設計更為協調。政府物色了三個分別佔地10至20公頃的片區作為試點。

2025年

有消息指,內容重點包括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將「拆牆鬆綁」精簡規劃及行政等流程,以便產業進駐。消息指,北都產業用地用途具彈性,例如汽車製造業亦屬於先進製造業,可使用創科用地。產業用地亦可以不同模式批出,若透過招標,可採取「雙信封制」,同時考慮地價及其他有關因素;當局亦可考慮選取特定行業「有限度投標」,亦不排除「直接批地」。另外,北都整體面積相當於香港的三分一,難以交由一個機構營運,當局傾向由政府成立和牽頭的公司建設及營運個別產業園區。

北部都會區將會有哪些發展新動向,一起期待明天發表的施政報告!

(點新聞記者梳理報道)

相關閱讀:

施政報告|消息:北都發展精簡程序便利產業進駐 不排除直接批地

施政報告前瞻|北都區發展提速 融資規劃拆牆鬆綁

港深西部鐵路香港段徵意向書 擬2027年招標2034年完工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事關北都區 施政報告近3年有這些重點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