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何謂領袖?看看普京和石破茂

文/關品方

一如所料,石破茂又是一位短命的日本首相。他宣布辭職,是被自民黨副總裁菅義偉和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逼宮。他們兩人在9月6日晚上與石破茂進行了長達兩小時的會談,手握黨內多數民意表述,以「維護黨內團結」為由要求其提前辭職,避免9月7日黨內投票時出現尷尬場面。「早晚都要下台,不如主動辭職」,藉此挽回顏面。自民黨幹事長森山裕等高層早前表達的辭職意向,也削弱了石破茂的支持基礎。估計繼任者可能是小泉進次郎。最後拍板是誰,還要看幕後的造王者麻生太郎(85歲)的決定。麻生派是自民黨內現時最大的派系。

石破茂的性格弱點暴露無遺。作為日本政壇的資深政治家,性格特徵深刻影響了其政治生涯的起伏。他在黨內的派閥整合能力不足。雖長期處在自民黨高層,但未能有效調和黨內派系矛盾。他缺乏安倍晉三式的「平衡術」,導致執政期間陷入「黨內有黨」的困境,最終因派閥博弈失勢,被迫辭職。直接原因是他上任大半年來,自民黨在眾議院和參議院選舉中先後失去多數議席,支持率降至臨界點之下。因為選舉失利引發黨內倒閣,他以「不願分裂」為由辭職,因為對黨內派閥政治失去控制能力。

對比前首相安倍晉三和岸田文雄,石破茂在危機處理和政策推進方面遲疑不決,左搖右擺,被右翼裹挾而動彈不得。在對美關稅談判中既無法強硬對抗,又未能靈活斡旋;國內改革又因為顧慮各方意見而陷入僵局。日本輿論評價他「善說理而缺決斷」,難以凝聚共識,無法落實政策。之前處在輔弼的位置,這弱點還不太明顯,上台後證明無法縱橫捭闔,政治生涯划上句號。

筆者去年早已預估他會是又一位短命首相,現在「不幸」言中。去年他上台不久就公開表示希望及早訪問中國,可惜表現不逮,不獲邀請。如今事過境遷,多講無謂。

石破茂以「政策通」著稱,但理性務實的風格與日本人民的感性偏好脫節。他的政策論述未能轉化為選票支持,日語是「不氣味」,意思是賣相不好被嫌棄。

石破茂不善言辭,內心自負、務實不足。他既有「反叛者」的標籤(批判世襲政治、承認侵華歷史),又推動軍事擴張(提議「亞洲版北約」、要求美日共管美國的駐日基地),這種矛盾欠缺歷史反省和政治倫理的一致性,削弱了民眾對他的信任度和支持度。他備受右翼分子的壓力,在8月6日廣島「被爆」80周年講話中,他強調「無核三原則」而迴避侵略責任,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被指投機主義,結果兩面不討好。

把敗戰說成是終戰,把核爆說成是被爆;日本人閃閃縮縮、吞吞吐吐、曖昧成性、死要面子、不肯認錯;是這樣一種民族既傲慢又怯懦的性格。

石破茂自命清高,不屑為自民黨攪錢,是他的致命傷。他的短板是人脈與資源兩缺。他長期疏於經營派閥資金網絡,導致「石破派」勢單力薄。黨內議員評價他「只懂握手拉票,未識金權政治」。這種作派,在自民黨傳統生態中肯定處於劣勢,證明足以致命。

石破茂的性格弱點集中體現為政治執行力不足,現實適應性欠缺。他空有理想主義,與實用主義形成鮮明反差,最終導致執政失敗。

日本大和民族的歷史抉擇,其實是500萬右翼軍國主義分子和1.15億酷愛和平的日本人民之間的矛盾對立,是戰爭與和平之間的選擇,是脫亞入美還是脫美入亞之間的選擇。筆者認為,在這方面,日本絕大部分的人民還沒有到達這個歷史高度的覺醒。

筆者認為,東斯拉夫民族也正面臨歷史抉擇。斯拉夫民族分為東、西、南三種。東斯拉夫民族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普京(73歲)和石破茂(68歲)的性格迥異。

作為俄羅斯政壇的核心人物,普京的性格特質深刻塑造了其政治風格與國際形象。他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力,自幼通過柔道訓練培養出極強的堅毅與專注。普京上台25年來,面對西方制裁、國內動盪等挑戰,始終展現「絕不退縮」的強硬姿態。他的特工經歷賦予其敏銳的分析能力,擅長在複雜局勢中把握核心矛盾。在俄烏衝突中,以能源供應為武器配合特別軍事行動,實施雙軌策略,既施壓歐洲又避免戰爭升級。他懂得平衡威嚴和親民的形象,慰問前線士兵、參加冰球比賽;又赤膊騎馬、駕駛戰機,滿足民眾對「強人領袖」的心理渴求。他發言時語調平和,但犀利直白,金句頻出,往往一鎚定音。筆者行文至此,想起他說過:「原諒他們是上帝的事,我們的任務是送他們去見上帝」。一語既出,四座皆驚。

普京倡導東正教信仰、家庭觀念等傳統價值,凝聚社會共識,旗幟鮮明,立場清晰;國際上強調「多極秩序」,通過歷史敘事喚起情感共鳴,應對危機有時代節奏感。他和特朗普互動,採取「有限讓步+核心堅守」的策略,既堅持底線又展現靈活,融合了謀略、執行力與人格魅力,使其在內外挑戰中始終保持政治穩定性,成為俄羅斯民眾心中「國家利益的堅定捍衛者」。他和石破茂兩相比較,高下立見。

俄羅斯和日本的近代恩怨始於19世紀末,主要圍繞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進行利益爭奪。1894年甲午戰爭後,除了逼迫清朝割讓台灣外,日本還覬覦遼東半島;因俄國聯合德法干涉,日本被迫放棄,因而懷恨在心。1900年沙俄於八國聯軍侵華時藉機佔領中國東北,推行「黃俄羅斯計劃」,與日本的「大陸政策」直接衝突。日俄雙方矛盾激化,1904年日本為爭奪東北權益發動日俄戰爭。日本勝利後,1905年雙方簽訂《朴茨茅斯和約》,俄國將遼東半島的權益讓給日本。事件成為日俄兩國近代恩怨的起點,歷經二戰的激烈對抗,雙方交惡一直延續到今天。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權威媒體報道(是公開信息),普京於9月3日凌晨從天津前往北京,選擇乘坐專車車隊,走京津高速完成行程。和中方協調後,俄方從天津去北京有飛機、火車、汽車等多種交通方案選擇,最終俄方決定乘坐專車(普京並沒有自己駕駛)。車隊於凌晨2點出發,抵北京後還途經天安門廣場;當時已戒備森嚴,可以想像。普京乘坐俄羅斯總統專車「金色俄羅斯」,但懸掛中國車牌(其中包括兩個數字「8」,象徵吉祥)。所有車輛在中國境內行駛都需要有中國車牌。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強調,此舉體現了對中方禮儀的尊重。普京這次訪華長達五天四夜。為了出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他在天津完成上合組織峰會相關議程後,轉場趕往北京。

普京以「硬漢」形象聞名,曾公開駕駛過卡車、戰鬥機等,但此次行程為正式外交訪問,按慣例應由中方專業車隊護送,但中方容許俄方車隊自行安排,顯示兩國之間高度互相信任。俄媒特別解讀車牌數字包含「88」的寓意,反映中俄文化互動的細節,可見中俄關係非比尋常。

日本領導人如果有足夠的政治敏感度,會清楚明白今後中日俄三國之間的關係本質。是敵是友?何去何從?對日本而言,可謂「任君選擇」。從歷史長河的角度看,留給日本領導人選擇的時間,不會太多。相信讀者們和筆者一樣,已看出端倪。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何謂領袖?看看普京和石破茂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