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岩
中美雙方過去兩日在西班牙馬德里的談判,圍繞TikTok及中方有關關切進行了坦誠、深入交流,並就妥善解決TikTok相關問題,減少投資障礙,促進有關經貿合作等達成了基本框架共識。在中方堅決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堅決維護國家利益和海外中資企業合法權益的嚴正立場面前,美方不得不就TikTok「不賣就禁」的蠻橫立場作出讓步,並初步達成合作框架,大豆亦隨之成為中美化解貿易糾紛的關鍵。
中國進口的大豆佔國際市場貿易總量的五分之三,2024年中國進口大豆總量為10503萬噸,比上年增加6.51%,創下歷史新高。全年進口總額為527億美元,同比卻下降10.98%。這其中的關鍵因素有三,一是特朗普對中國加徵關稅的威脅,導致中國買家轉向替代供應,如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二是巴西、阿根廷等國的大豆收穫和出口增加,提供了更多選擇,對沖了關稅帶來的影響。三是中國大豆榨油利潤疲軟和庫存充足,使得榨油商在購買大豆時更加謹慎。
隨着中國和美國在關稅問題上陷入持久緊張的對峙,且短期內難能從根本上得到有效化解,大豆已成為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的核心爭端。
迫於美國的高關稅極限施壓,中國對美國大豆徵收高關稅作為反制措施。其實,大豆對兩國都意義重大: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費國,高度依賴進口以滿足其飼料和食用需求。而大豆出口對美國來說同樣至關重要,因為其主要銷往中國。
大豆是美國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品種,佔美國農業出口接近20%。2017年美國大豆出口量為5313萬噸,佔其大豆總產量比例達44%,其中對華出口量3286萬噸,佔美國大豆總出口量比例高達62%,只是受關稅因素影響,才下降至2024年的大約25%左右。
大豆出口也對美國、特別是對特朗普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美國大豆產量前10個州大豆生產佔全美的95%,而其中有8大農業州都是特朗普的重要票倉地區。大豆對於特朗普的支持率意義不言而喻。雖然特朗普再度連選連任幾無可能,但作為現任總統,不能不考慮民意支持率。美國康乃爾大學農業經濟學教授克里斯多福·沃爾夫(Christopher Wolf)表示,「中國市場太大了,他們買東西的時候會產生影響——不買的時候也會產生影響。」
中國過往為何會以比巴西大豆高出許多的價格採購美國大豆,除了平衡中美貿易的政治考量外,也有實在的經濟因素,如美國大豆比巴西供應更適合儲存更適合加工,因為巴西大豆水分含量通常過高。
但面對美國極限施壓,中國不得不祭出殺手鐧,巴西由此成為重要的替代供應商。這也說明,就大豆進口而言,中國完全可以在全球市場如巴西、阿根廷、俄羅斯等國家找到替代市場。而中國擁有全球產量七成的重稀土,卻是關乎美國包括軍工企業在內高新科技企業發展的關鍵,就連美軍的王牌戰機F35的生產,亦因為中國嚴開稀土出口而受到直接影響。簡單講,大豆市場是可以替代的,稀土市場是不可替代的。
今日有媒體報道,中美元首將於本周五通電話,此亦顯示中美應該在涉及貿易糾紛的廣泛議題上達成了初步共識與框架,這當然是利好市場的關鍵因素,但也要看到特朗普當局自以為是的極限施壓,在歐洲、日本、韓國,乃至中國台灣地區頻頻湊效可能給美國帶來的野心膨脹。美國政客當然不會放棄任何打壓遏制中國發展的企圖,哪怕是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
也因此,面對美國視為國策的對華持續打壓遏制,各界應當以更為理性務實的取態應對。首先一點就是必須放棄幻想。不要以為達成共識就能夠達成完全有利中方的協議,這其中必然是折衝樽俎的堅持與妥協的持久談判結果。中美高層前後已經進行了四輪談判,才只是達成初步共識。要將這種只具有框架協議性質的共識,具體落實到諸如大豆進出口、芯片管制、稀土管制、高新技術限制等諸多領域,還需要漫長艱辛的談判。特別是需要作為搞事方美國基於現實的務實理性的讓步。
最終的結局如何仍要拭目以待,但無論如何,正如中方談判代表何立峰副總理昨日所言,中方維護自身正當權益的決心堅定不移,將堅決維護國家利益和海外中資企業的合法權益。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希望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盡快取消有關對華限制措施,以實際行動共同維護來之不易的會談成果,為中美經貿關係的穩定持續營造良好氛圍。
當然,特朗普應該恢復最基本的理性理智,左右中美貿易談判的小小大豆,是圓的而不是方的。國際市場是主動取捨的自由買賣,而不是高壓下的單邊被動接受。美國對日本、韓國的施壓成功,對中國可能完全不會靈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