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筆者最近出席讀書會,學習到有關融智學的最新發展。人類已正式進入AI新時代,不可避免地關注到量子糾纏和平行時空的科學性。
量子糾纏是量子力學中已被實驗反覆驗證的現象,其核心特徵包括非定域性:兩個糾纏粒子無論相距多遠,測量其中一個會瞬間影響另一個的狀態(例如自旋方向),這種關聯速度遠超光速,但不傳遞信息,因此不違反相對論。「貝爾不等式實驗」證實了量子糾纏違反經典物理的特性,支持量子力學的預測。量子通信(例如量子密鑰分發)、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都是基於量子糾纏的原理。儘管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人類還不明白量子之間為什麼會發生糾纏,但因其可重複性和數學描述的嚴謹性,主流科學界公認其為科學現象,而非玄學。
至於平行時空(或稱「多重宇宙」),是物理學中的假設,目前存在幾種主流理論分支。「量子多世界」解釋由埃弗萊特提出,認為每次量子測量都會分裂出平行宇宙,所有可能性同時存在。宇宙暴脹理論推測,在暴脹的過程中可能產生「泡泡宇宙」,各自有不同的物理常數。M理論通過高維空間假設,推導出可能存在無限多個宇宙。
支持量子糾纏和平行時空的論點認為,數學模型(例如弦理論)能夠解釋某些宇宙學的難題(例如精細結構常數)。質疑的論點認為缺乏直接觀測證據,部分理論(例如「分支宇宙」)根本無法證明真偽,因此未被納入「實證科學」範疇,只能夠認定是接近科學假說,而非純粹「玄學」。
量子糾纏的現象雖然「反直覺」,但可量化、可預測,是科學研究的對象,與玄學的「不可驗證性」有本質區別。其實楊振寧對科學和玄學有較為明確且理性的看法,可供參考。對玄學中「風水」「命理」等觀念,楊振寧明確表示不相信。他認為風水命理等觀念本質上是在收集到不少數據的基礎上、根據過去的經驗總結出來的,其中很多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在現代社會,應該依靠科學的方法和理性的思維去認識世界、解決問題。他以現代建築的規劃和設計為例,強調要依據科學的工程原理、地理知識和環境科學進行,而不是基於沒有經過科學驗證的風水理論。對此,筆者百分百同意。
對於宇宙設計論(即造物主理論、歸類為玄學概念)的看法,楊振寧早期對宇宙的精巧結構感到驚嘆,宇宙中的物理規律精確而「美妙」,從微觀的基本粒子到宏觀的星系演化,都遵循着特定的規律運行。這些規律的精確性和普適性,讓一些人跳到結論,認為宇宙應該是由某種超自然的智慧「設計」出來的,這帶有一定的玄學色彩。
隨着科學研究的深入發展,楊振寧在後期表達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雖然宇宙的規律非常神奇,但並不意味背後一定存在一個「人格化的設計者」。他強調科學的任務就是通過不斷探索去揭示這些規律,而不需要藉助超自然的假設來解釋宇宙的存在和運行。他以物理學中的對稱原理為例,指出自然規律的簡潔和優美可以通過科學理論和數學模型來理解和描述,無需馬上認定其為超自然力量刻意設計的結果。對此,筆者也是百分百同意。
科學與玄學的邊界現正急速靠近,甚至有所重疊,這又是不爭的事實。筆者看來,科學是基於實證研究、邏輯推理和可重複驗證的知識體系,玄學往往缺乏科學所要求的嚴謹性和可驗證性,更多地依賴主觀臆想、傳統觀念和神秘主義解釋。筆者由此想到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的核心思想——「語言即世界」。語言的邊界即思想的邊界。我們談論的事物構成世界的一部分,超出語言能夠描述的事物、超出人類理解的範圍。正如佛家所謂「文字是障礙」。
我們對「造物主」的定義,不應該是傳統宗教中「人格化的神」,而應該理解為是「非人格化的宇宙終極規律」或「第一推動力」。不少科學家相信上述對「造物主」的定義,反對將「造物主」具象化為「人形上帝」,認為這種形象化的描述缺乏科學依據。畢竟人類社會的各種宗教都是由文字語言以故事和傳說的形式形象化地表述的。筆者認為,宗教和信仰、哲學不同,基本上是三種不同的概念。例如佛教、佛家和佛學,是三種不同的性質。儒道墨法、九流十家,都應該「如是觀之」。
我們如果將「造物主」視為支配宇宙運行的精密的物理法則、可以用方程、函數和常數表述;這些規律顯示出「必然性」和「設計感」,因此用「造物主」一詞隱喻其不可解釋的起源;那麼,可以理解「造物主」為非人格化的自然規律。「造物主」與「宗教神」有本質差異。前者是抽象的自然秩序,後者是具象的擬人神靈。
以上這種觀點反映了科學家對未知的敬畏。隨着認知邊界的拓展(人工智能是重大突破),我們越來越能夠感受到自然規律的深奧。用「造物主」來概括尚未被科學完全揭示的宇宙機制,未可厚其非。在「造物主」面前,我們需要謙遜,同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不排除科學和玄學最終會重疊相通。
道德經第一章有「玄之又玄」的說法,是老子對「道」的深邃性和神秘性的高度概括。「玄之又玄」強調「道」並非一般的玄妙,而是層層遞進、無窮無盡,是一切奧秘的總根源,也揭示了「無」與「有」相互依存、循環往復的動態過程,體現了宇宙生成和變化的根本規律。「玄之又玄」提醒我們,宇宙的奧秘遠超人類的理性邊界,因此應保持謙遜和敬畏,避免用有限的知識去框定無限的「道」。這是中國哲學、宗教、信仰和文化的根本,為我們以科學方法探索自然與生命的本質提供重要啟示,是中國對自身文化自信的體現。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中國的文化自信在科學與玄學之間現正力圖取得突破,要求我們明確兩者的不同邊界和相互關係。科學與玄學是兩個不同的學術範疇,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因此不能簡單地用科學標準衡量玄學。
中國的文化自信,其深層意義是對民族價值的肯定和文化傳承的信心。在科學與玄學之間取得突破,需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玄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玄學中符合科學精神的內容需要深入研究和創新發展,破除迷信誤信,使其與現代科學相結合。反過來,科學研究可以借鑒玄學的整體思維和系統觀念,為科學創新提供新的思路。中國的黑科技可以為科學與玄學的融合提供基礎,關鍵在於以科學的態度和創新的思維推動兩者的協調發展。
玄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哲學思想,本質上探討的是宇宙、自然與人生的深層規律。內地近年研究《易經》的讀書會很多,已超越簡單的迷信行為,強調整體性與關聯性,與西方科學的還原論(分解分析)形成互補。玄學與科學並不對立,只是認知世界的不同範式。《周易》的「二進制」思維與計算機的正負電荷暗合;「量子糾纏」現象與莊子「萬物與我為一」的哲學互相呼應。玄學的思維模式(唯物辯證思維、完整系統觀念)可以為現代高端科學(混沌理論、基因解碼)提供啟發。例如暗物質與「操縱宇宙的無形力量」的類比對照,反映了我們的祖先對未知領域的超前直覺。
中國的當代科學家一旦以科學方法定義玄學的研究路徑,結合實證方法與哲學思辨,區分玄學中的經驗總結(例如中醫的經脈理論)和抽象表述,必有重大突破。以現代語言來解釋古代玄學場景,避免因翻譯或簡化導致誤讀。運用科技工具動手實證,切戒唯心主觀誇誇空談,十分關鍵。
總而言之,中華文化自信要求我們批判性繼承,摒棄玄學中摻雜的躺平成分,提煉其哲學內核;以開放性的對話推動玄學與科學的對接(例如將「天人合一」思想應用於環境生態科學),立足在玄學的哲學價值與跨學科潛力之上,避免盲目否定、拒絕神秘虛無、破除主觀迷信;一定可以搭建中華文明獨特的認知範式,與現代科學協同攜手,一起探索邁向未知的橋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