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論|施政為民 貢獻國家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在本周三(9月17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施政報告公眾諮詢6月16日展開以來,政府先後舉辦了超過40場大型諮詢會,收到了近7000份意見建議書。這份報告不僅關乎香港未來的發展路徑,更承載着在新時代坐標下實現新突破的歷史使命。在國際局勢風雲變幻的大背景下,正處於由治及興關鍵階段的香港特區,社會各界期盼施政報告能夠繪製出一幅以人為本、統籌兼顧、融合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藍圖,積極主動對接國家「十五五」發展規劃,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香港力量。

以人為本、施政為民是特區政府治理的核心要義。過去幾年,香港經歷了風雨洗禮,市民對安定和諧的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住房問題、貧富差距、醫療教育、養老保障等民生痛點亟待系統性解決方案。當局施政的重點就在於應當將市民的急難愁盼放在首位,通過創新政策設計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香港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社會和諧與人心回歸,唯有讓發展成果公平惠及各行各業、各個階層,才能真正凝聚起社會共識與發展合力。

從基層家庭的住房需求到青年人的向上流動空間,從長者的養老保障到弱勢群體的關愛扶持,這些民生關切都需要在施政報告中得到充分回應與切實安排。近日有政黨及媒體紛紛發聲,呼籲政府應對庫房緊絀及基層市民置業的殷切期望,重推租置計劃,據悉特首也將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租置計劃試點,反映了決策者能夠順應民意的施政理念,期望有關建議能夠盡快得到落實,在充分總結過往租置計劃實施及試點的成功經驗基礎上,還富於民,幫助基層實現有屋揸手的置業夢想。

謀劃香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路徑,需要着眼長遠、統籌兼顧。香港作為高度開放的國際大都市,面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是發揮「兩制」優勢的最佳途徑。傳統的金融、貿易、物流等支柱產業需要再拓展國際合作中轉型升級,同時也要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創新科技、文化藝術、綠色經濟等領域具有巨大發展潛力,需要政策引導與資源投入。

毫無疑問,確保特區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就是北部都會區規劃發展。打造南金融北創科的發展新格局,識變應變求變,拆牆鬆綁,創新土地機制,已經成為北都發展的關鍵。在全球經濟前景不明,各路資本投資謹慎的大前提下,成功打造聚焦創科的北都大學城,不僅能紓解香港創科「人才荒」,更可形成產業「虹吸效應」,吸引全球人才、資金、企業等資源,構建「學研產商」發展鏈條,或許有助破解北都發展「雞先還是蛋先」思維困境的關鍵一環。

當然,任何新發展區的規劃,包括大灣區諸如前海等已經開發成功的片區發展,都必然遵循「基建先行」的天條。值得肯定的是,北環線施工將引入「國標」提速增效,只有採用相當全球的國標,才能令北都乃至全港的基建加速提速,也才能令北都建設不再讓人「心急如焚」。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最佳切入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戰略,旨在打造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創科產業集群。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要素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廣闊。基礎設施聯通已取得顯著進展,港澳廣深珠等城市間「一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下一步應當在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方面實現新突破。促進人才、資金、技術、資訊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打造一體化市場環境。深化金融、科創、專業服務等領域合作,共同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增添香港持續發展新動能。

積極主動對接國家「十五五」發展規劃,是香港把握時代機遇的必然選擇。過去四十年來,中國高歌猛進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始終是全球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引擎,為全球經濟持續發展做出了超過30%的貢獻。國家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內需市場持續擴大,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為香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腹地與合作空間。香港應當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找準在國家整體布局中的定位與功能。強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傳統優勢,同時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等新平台,使香港更好地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

助力強國建設,貢獻民族復興,是750萬港人的共同責任與光榮使命。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作出了獨特貢獻,在國家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香港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發揮外引內聯的超級聯繫人作用,保持可持續高質量繁榮穩定,這就是對國家發展的應有之義與積極貢獻;通過發揮雙向橋樑窗口作用,香港可以幫助國家更好參與全球治理與國際合作;通過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香港可以展示「一國兩制」的強大生命力。因此,施政報告應當展現出香港助力強國建設的主動擔當的發展意識與社會責任,將特區發展與國家需要有機結合,使香港的獨特優勢轉化為國家發展的實際助力。

施政報告的擬定有賴全港社會各界的智慧,施政報告的落地落實,則有賴公務員隊伍勇於創新敢於破局。在這方面,中央對提升特區治理水平提出了明確要求與期望。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2月20日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發表重要講話中,明確要求港澳特區政府要着力提升特別行政區治理效能,着力打造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着力維護社會祥和穩定。香港特區政府推動的「高務公務員責任制」,亦是旨在強化政府部門主管和高級公務員領導作用、提升整體治理水準的制度。因此,提升特區治理水平不僅僅是籠統抽象地講團隊責任制,而是要將責任落實到具體的個體,要換腦筋換思維,要強化問責機制,才能提升治理水平。

各界期待的施政報告,不僅是一份洋洋灑灑的政策匯總,更是推動香港繁榮發展的宣言書。它應當體現展現香港社會的凝聚力與創造力,展現特區政府的為民情懷以及助力強國建設的歷史擔當。以民為本、對接國策、安全穩定、融合發展——這就是香港在新時代實現新飛躍的關鍵所在。當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當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當這座城市的潛力得到充分釋放,當每一位追夢人的夢想都能夠在香江逐一實現,並由此綻放出燦爛笑容,「東方之珠」必將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點論|施政為民 貢獻國家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