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杜聿明一生跌宕起伏 有深刻啟示

文/關品方

杜聿明是楊振寧的岳父。他作為國民黨軍的重要將領,其軍事生涯既有輝煌戰績,也有明顯局限。綜合來看,他一生跌宕起伏,有功有過,應怎樣評價?有什麼啟示?

杜聿明的軍事才能是戰術出色,戰略欠缺。作為抗日戰爭名將,他在崑崙關戰役中率領第五軍重創日軍「鋼軍」第五師團,擊斃其旅團長,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滇緬戰役中,他率部穿越野人山完成撤退,保存了國軍部分精銳。他是機械化作戰的先驅,對裝甲兵戰術有深入研究,指揮國民黨機械化部隊取得不少戰役勝利。解放戰爭初期,他在東北戰場曾一度壓制解放軍,有較強的戰役調度能力。但他在逆境作戰的能力較弱,粟裕評價他「只能打順風仗」,劣勢下決策失誤。他在淮海戰役中,因蔣介石干預,放棄原已決定的撤退計劃,導致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俘虜。他還有一個缺點是過度依賴外部條件,部隊補給充足時戰鬥力強,但後勤供應不足時難以持久,統率全局不夠全面,因為有短板,招致大失敗。

杜聿明的功績在抗日戰爭。他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五軍戰績彪炳。第五軍是國民革命軍首支機械化部隊,在抗日戰爭中表現突出,尤其在崑崙關戰役和緬甸遠征中戰功顯赫,被譽為「鐵馬雄師」。

杜聿明1939年2月至1943年1月任第五軍軍長(陸軍中將)。他全程指揮了崑崙關戰役(1939年)及中國遠征軍入緬的大小戰役(1942年),打造第五軍成為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首,確立了機械化作戰體系,有崇高威望。繼任的邱清泉、熊笑三都是他的下屬。

崑崙關大捷當年,日軍第五師團(號稱「鋼軍」)佔領廣西崑崙關,威脅西南交通線。第五軍全殲日軍第21旅團4000餘人,擊斃旅團長以下多名日軍首領。第五軍收復崑崙關,粉碎了日軍切斷中越國際補給線的企圖。此戰役是抗戰初期少有的攻堅戰勝利,奠定了第五軍「王牌主力」地位。

中國遠征軍1942年開赴緬甸作戰。同古保衛戰役中,第五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孤軍死守同古12天,殲敵5000餘人,掩護英軍撤退。第五軍以劣勢裝備重創日軍第55師團,被公認為「中國軍隊最精銳部隊」。斯瓦阻擊戰役中,新22師(師長廖耀湘)採用「逐次抵抗」戰術,遲滯日軍推進,為遠征軍主力爭取撤退時間。平滿納防禦戰役中,第96師(師長余韶)抗擊日軍兩個師團猛攻,雖傷亡慘重但陣地未失。彪關河戰役中,戴安瀾的第200師掩護英軍撤退,成功阻擊日軍第55師團。1943年,第五軍集結在昆明整訓,為其後滇西反攻戰儲備精銳力量。

他的致命弱點是盲目追隨蔣介石。他在解放戰爭時期堅持反共立場,成為國共內戰期間蔣介石軍事行動的主要執行者之一。他又缺乏主見,多次因為服從蔣介石的錯誤指揮而貽誤戰機。他的弱點被解放軍參謀團隊研究得一清二楚,其敗也必然。

國共內戰期間,杜聿明在國民黨軍隊中擔任的最高軍事職務是東北保安司令長官,直接指揮九個軍共30萬人,掌握東北地區軍政大權。他在淮海戰役期間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統領80萬國民黨軍隊,是當時國民黨軍隊中負責實際指揮兵力最多的將領。

杜聿明被俘時,職務是徐州「剿總」副總司令。1949年1月淮海戰役後,他化裝潛逃至河南永城,被民兵發現逮捕。他被俘時只有45歲。

杜聿明被俘後,坐牢接受改造長達10年。因為認罪態度良好,改造表現積極,1959年獲特赦。他晚年致力祖國統一,推動楊振寧回國交流,有一定貢獻。他的性格特質是剛毅與妥協並存,治軍嚴明、清廉勤勉,深受部下敬重(邱清泉和戴安瀾對他忠心耿耿)。但他又過於服從權威,缺乏獨立決斷,尤其在逆境中容易陷入被動。總而言之,杜聿明在國民黨軍中有勇有謀,抗日功績不可磨滅,但昧於政治立場、限於性格缺陷,前半生成為歷史洪流中的悲劇人物。他晚年棄暗投明,為國家統一作出貢獻,人生結局頗具啟示意義,值得參考關注。

杜聿明抗日有功,內戰有罪。對外他站穩民族立場,對內他昧於歷史潮流。他不懂得蔣介石為什麼親美反共、為什麼是人民公敵所以被歷史唾棄,接受改造後才懂得站在廣大勞動人民的一邊看待自己。

杜聿明還是首批獲特赦的國民黨將領之一。1959年12月4日,首次特赦在押戰犯33人,從功德林戰犯管理所釋放出來。特赦標準與後續安排是基於改造表現,首批特赦者均被評估為「改惡從善」、積極接受思想教育。杜聿明等6人獲得職務分配。杜聿明獲任全國政協文史專員,負責整理民國軍事史料,更有生活保障、安置費及新衣服。他還獲得與家族團聚的安排,與妻子曹秀清1963年6月重逢,恍如隔世。

杜聿明1959年獲釋後定居北京。曹秀清自1949年起在台灣長期滯留。根據李敖的考證,楊振寧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因為他和杜聿明的翁婿關係,蔣介石積極爭取楊振寧前往台灣,於是讓宋美齡出面與曹秀清接觸,願意支付來回機票讓曹秀清到美國探親。而建國後,周恩來總理一直主持對台的統戰工作,和曹秀清有秘密接觸。

曹秀清到美國後一直等待,接到大陸通知後,連夜從美國飛抵北京。夫妻久別重逢,恍如隔世,相擁而泣。杜聿明問訊妻子在台經歷,曹秀清透露家裏與蔣介石相關的舊事,涉及蔣介石對他們子女的欺騙、寡情與迫害,令其悲憤交加。周恩來總理親自接見他們夫婦二人,安排曹秀清定居大陸。杜曹兩人暌違14年,反映近代中國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個人命運的波折和家國情懷的交織。

百年回眸,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的鬥爭,關係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關係國家安全和民族復興的千秋大業,並不是爭奪政權那麼膚淺。歷史潮流,昭然若揭。杜聿明的幡然悔悟,曹秀清的入黨經歷,還有楊振寧父母的家國情懷,以及周總理對杜楊兩家的關懷備至,影響了楊振寧最終放棄美國國籍、回到祖國懷抱,作出報效國家民族的正確決定。

1981年,杜聿明臨終前叮囑妻子「切勿去台灣」(儘管還有子女三人在台灣生活)。杜聿明終其一生,通過自身經歷,體會到自己作為戰犯而獲特赦,是新中國「寬大與改造相結合」的政策。他是獲得特赦的國民黨將領的表率,晚年致力於兩岸和平與中日戰爭史研究。杜聿明堅持國家統一的立場,值得現時在台灣的17萬「台軍」深刻反思。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杜聿明一生跌宕起伏 有深刻啟示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