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周恩來與葉劍英的友誼始於1924年在黃埔軍校共事之時,當時兩人分別為26歲和27歲。這段情誼穿跨越了52年的革命生涯,歷經北伐戰爭、南昌起義、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建設,以至周總理逝世後葉帥推動改革開放,二人始終相互扶持,被譽為「生死與共的戰友加兄弟」。
他們在黃埔軍校初遇時,葉劍英任教授部副主任,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兩人因共同的革命理想結緣。周恩來向葉劍英傳導馬克思主義思想,葉劍英深受感染;後經周恩來介紹入黨,1927年7月,他在南昌起義前夕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4年8月至10月,周葉二人首次軍事合作,出動黃埔軍校士官學員,配合默契地迅速平息廣州商團叛亂,從此奠定了信任基礎。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領導南昌起義,葉劍英雖未直接參與,但當時他在國民黨軍張發奎部任第四軍參謀長,因為是新入黨的共產黨員,身份隱蔽不為人知。根據黨組織指示,葉劍英留在張發奎部做臥底,牽制張部的第二方面軍,發揮了極其重要的配合作用。詳情複雜,另文細述。葉劍英的足智多謀,從此嶄露頭角。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後(1936年至1945年),周葉二人生死與共,是推動及落實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核心搭檔。1936年西安事變,葉劍英協助周恩來促成和平解決,是周恩來和張學良聯繫的「和平秘使」。1938年日軍攻打湖南,「長沙大火」連續多天,葉劍英冒死救出周恩來,自己險些葬身火海。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重慶的局勢驟然緊張,空氣中瀰漫着類似1927年4月蔣介石背叛革命、屠殺共產黨人時的危險氣息,可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在此危急關頭,周葉兩人爭相承擔最危險艱巨的鬥爭任務。誰走誰留?最終由毛澤東決定,葉劍英撤回延安暫避,周恩來留在重慶堅持抗爭。抗戰勝利後,周恩來持續在重慶、南京等地應對國民黨在美國支持下的政治博弈,揭露蔣介石假和談真內戰的陰謀,堅持到最後一刻;期間葉劍英一直是周恩來的左輔右弼。1946年至1949年三年內戰期間,周恩來回到中央(最高領導五大常委之一),葉劍英作為中共代表、在周恩來領導下參與美國把持的「軍事調處執行部」,與美蔣反動集團鬥智鬥勇。
從1927年至1949年的22年間,葉劍英以軍事參謀輔弼周恩來的角色,表現十分突出。周總理是「諸葛一生唯謹慎」,葉劍英是「呂端大事不糊塗」。
在文革期間,總理多次力保葉帥免受衝擊;1967年制止「批葉」集會,一言九鼎。54年前的9月13日「九一三事件」後,總理向毛主席推薦葉帥主持軍委工作。主席批准葉帥協助總理穩定軍隊,抵制「四人幫」的干擾。
1974年,總理病情逐漸嚴重,葉帥親自安排醫療方案,守候每次手術。1975年,總理提出「保護老幹部」的遺願,葉帥全力落實。兩人以革命信念為紐帶,相濡以沫,終始如一,志同道合。主席曾評價他們兩人是「一文一武,國之棟樑」,他們合作無間,是黨內團結的典範。
1976年1月8日,周總理逝世,追悼會於1月15日舉行。葉帥力排眾議,堅持由鄧小平致悼詞;認為「論資歷只有他最合適」。周總理的心意是讓鄧小平接替他主持政府工作。總理的心意葉帥最懂,顯示了他對總理的無比敬重、反映了他政治觸覺的細密。周恩來和鄧小平於1920年在法國初識(當年周22歲,鄧16歲)。鄧小平說過,他一生最敬重的就是周總理這位「兄長」。
葉帥晚年曾多次提到,1975年底,總理病危期間和他進行最後一次談話,明確囑託他要注意鬥爭方法,無論如何不能讓權力落到四人幫手裏;葉帥表示領悟。這一囑託成為兩人革命情誼的終極見證,是總理對國家未來的深刻關切,而葉帥不負所托。1975年,正值文革後期,四人幫企圖篡奪最高權力,總理心繫政局穩定。葉帥作為中央軍委副主席,是總理最信任的戰友。兩人單獨談話,總理強調鬥爭策略的重要性。葉帥隨後安排專人24小時守候在總理病榻之旁,記錄可能的遺言。總理最終未再留下其他政治交代;體現了其終其一生小心謹慎、顧全大局的高尚品格。1976年10月,葉帥主導粉碎了四人幫,兌現了他對周總理的承諾。葉帥晚年多次提及這一囑託,稱其為「總理最後的政治遺囑」,反映兩人超越生死的信任。葉帥感慨地這樣評價總理:「一生未言私利,臨終仍念國事」。周的囑託和葉的執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為鄧小平1978年啟動改革開放掃清了障礙、奠定了基礎。
事實上,粉碎四人幫的行動部署和執行方法,早在1971年總理就已經預演過,當年是拘捕四大金剛。「九一三事件」後,軍隊內四個核心成員對抗中央審查,總理奉主席的默示採取逮捕行動,策略極度周詳、過程高度機密。9月13日之後,四大金剛拒不交代問題,反而銷毀證據、互相串聯、對抗中央。主席9月23日示意總理於適當時候對四大金剛適當處理。總理不動聲色,指令中央警衛團秘密監視,對外保持常態以麻痹目標。四大金剛仍被允許正常工作,實則暗中收集他們的罪證。待專案組取得確鑿證據後,中央下達逮捕令,總理親制定方案。以召開會議的名義,通知四大金剛分別錯開時間各自單獨前往人民大會堂。他們的隨行警衛在階前被攔截繳械。四大金剛先後進入會場,馬上被控制起來並即時收押。整個過程由總理親自指揮、汪東興現場督導、中央警衛團負責落實。四大金剛被押送至大會堂地下室,轉乘吉普車載往順義衛戍區隔離審查;1976年被轉送秦城監獄,於1980年與四人幫同案受審。
總理處理四大金剛的行動特點,一是策略性,以開會為名降低戒備,避免軍隊動盪;二是高效性,從暗中監視到執行逮捕歷時僅48天,證據鏈完整。它的歷史影響十分重大,為粉碎反黨集團、穩定政軍大局奠定基礎,體現總理「綿裏藏針」的鬥爭藝術。關鍵是計劃調整,原本打算9月24日清晨行動,後決定推遲執行;精密安排、準備充足,10月31日一舉功成。四大金剛被隔離審查後,經主席批准,總理讓葉帥協助主持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包括跟進對四大金剛的處理。總理明確指示「家屬不株連」,各項細節囑託葉帥具體落實執行。
1976年10月6日,葉帥處理四人幫,是5年前總理抓捕四大金剛的翻版。總理和葉帥在革命道路上攜手合作52年,有很多重大事件極具故事性,但也不乏溫情的一面。
1938年,吳博是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的秘書。她1937年加入新四軍,因出色的速記能力被調往重慶工作。當年周恩來是南方局書記,葉劍英是常委之一。葉吳兩人因工作交集逐漸熟識。1940年在周恩來、鄧穎超等人的促成下,吳博與葉劍英結婚。婚禮簡樸隆重,葉劍英親自下廚招待到來祝賀的同志。1941年,女兒葉向真出生。葉向真後來成為電影《原野》的導演,藝名「凌子」。吳博晚年在北京居住,2023年11月逝世,享年106歲;訃告評價她「一生革命、奮鬥光榮」。
葉帥善詩,他的《遠望》:「憂患元元憶逝翁,紅旗縹緲沒遙空。昏鴉三匝迷枯樹,回雁兼程溯舊蹤。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龍。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轉還憑革命功。」,寫於1965年秋;用典精妙,豪邁與婉約並存,現實和歷史對照。毛主席盛讚,評價其「酣醇勁爽,律對精嚴,七律巔峰」。《遠望》展現了革命家的國際視野與詩人才情,以及對革命信念的堅守。「江山如畫憶丹心,宏圖遺願永不滅」,筆者認為,細察60年後今時今日的國際形勢,《遠望》仍具激勵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