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內地知名餐飲店西貝陷「預製菜」風波 被羅永浩批「又貴又噁心」

【點新聞報道】以西北菜為主打菜品的內地知名餐飲店西貝筱面村9月10日陷入「預製菜」風波。當日,內地企業家兼演說家羅永浩在微博發文指與同事下飛機後去西貝吃飯,「發現幾乎全都是預製菜,還那麼貴,實在是太噁心了。」他直言:「希望國家盡早推動立法,強制飯館註明是否用了預製菜。」此言一出,瞬間引發許多網友共鳴,有網友指:「西貝一份黃米涼糕竟賣43元,且份量小得可怕,根本不夠吃。」有網友吐槽稱:「一份沒有任何葷腥的澆汁筱面能賣59元,性價比好低」。對於西貝菜品的價格及質量,網友們眾說紛紜。

羅永浩9月10日發文吐槽西貝。 (羅永浩微博截圖)
西貝公布了「羅永浩菜單」。(網絡圖片)

據新京報報道,9月11日,西貝餐飲創始人、CEO賈國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回應,將事件推向輿論高潮。他表示,已復盤羅永浩用餐當日的菜品和服務,「沒有一道預製菜。」他表示,西貝將起訴羅永浩。賈國龍說,在羅永浩微博發布後,涉事門店立即進行了復盤。監控顯示,羅永浩一行5人於當天下午2點30分進店點餐,約一個小時後用餐完畢,共點了13道菜,其中烤魚和烤羊排未吃完。服務員解釋,這兩道菜製作複雜,上菜較慢。「復盤菜品和接待服務後,我們的結論是:菜品製作中規中矩,13道菜中沒有一道是預製菜。每一道菜都有明確製作標準和工藝。」賈國龍說,作為公眾人物,羅永浩用極端表述傷害了品牌形象,「西貝後續一定會起訴他。」

對於西貝的回應,羅永浩發微博表示自己「準備好了」,同時開始徵集關於西貝是否使用預製菜的線索和證據。昨晚(12日),羅永浩在多平台直播回應與西貝的爭議。在直播中,他展示着西貝使用的原材料。他以媒體拍到的一款西貝後廚使用的海鱸魚為例,讀出了配料表:該產品配料中含有鹽、生薑、酵母提取物等,保質期為18個月。「我們去餐館吃飯,想吃新鮮的,沒想吃添加劑,沒想吃事先做成半成品放冰箱裏凍18個月,還能賣給你的所謂的『現做的菜』。」羅永浩說。他還提到,西貝CEO「按照國家標準,西貝沒有預製菜」的說法沒有依據——「因為國家還沒有相關標準出台。」

有內地媒體就此諮詢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范志紅,她也表示,關於預製菜的國家標準目前的確未出台,但2024年3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六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下稱《通知》),首次在國家層面對預製菜的定義和範圍作出了一次明確界定。

《通知》指出,預製菜是經工業化預加工(如攪拌、腌制、滾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製成,符合產品標籤標明的貯存、運輸及銷售條件,加熱或熟制後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不包括主食類食品,如速凍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飯、比薩等。

「預製菜的範圍應兼具預製化和菜肴特徵。」市場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央廚房製作的菜肴、凈菜類、主食類、不經加熱或熟制即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直接可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涼拌菜,均不屬於預製菜。范志紅解釋,羅永浩所點菜品中,蔥油羅馬生菜等蔬菜,從營養和口感角度需要現制,與消費者習慣的「大灶爆炒」不同,由於商場禁止明火,通常採用生熗或電磁爐炒制。像雞湯白玉山藥燉豆腐、草原嫩烤羊排、蔥香烤魚等菜肴中的肉類,極有可能在中央廚房進行預處理。

羅泳浩發文描述了自己作為普通消費者對餐飲業的要求與期待。(羅泳浩微博截圖)

羅泳浩昨晚發文描述了自己作為普通消費者對餐飲業的要求與期待,他指:「平民消費級別的鍋氣熱炒,我在上海最喜歡鍋氣湖南菜,在深圳最喜歡農耕記湖南菜。他們都是連鎖餐廳,都開進了商場,都價廉物美。」他還發文說:「如果這兩家企業需要宣傳推廣,也可以跟我們聯繫(保證免費),希望你們給公眾科普一下,為什麼堅持做新鮮熱炒,還能盈利,還能開進商場,還能開那麼多的店。我現在特別討厭很多人說在商場裏開中餐廳,就必須用預製菜的說法。」

廣東潤鵬律師事務所律師盧楊奇認為,雙方對預製菜的不同理解,是導致這次爭議的關鍵。「在不少消費者的認知裏,只有像在家做飯那樣,從食材購買、清洗、切割到烹飪,全程沒有任何工業化處理,才算『非預製』。」盧楊奇說,而商家對預製菜的界定,則可能參考了國家層面對預製菜的定義和範圍。

(視頻來源:羅泳浩微博、星視頻)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內地知名餐飲店西貝陷「預製菜」風波 被羅永浩批「又貴又噁心」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