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老化,發展銀髮經濟成為香港提升長者生活品質、開拓經濟新增長點的關鍵。對部分中產長者來說,財務壓力雖不大,但由於他們的資產流動性不足,消費能力受限。有持有物業的中產長者近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退休後單靠定期存款利息難以長期維持生活品質,期望特區政府提供更多支援,包括鼓勵市場開發多元化的退休理財產品、支援長者再就業,以及支持社區舉辦更多針對長者的休閒娛樂活動和產業,更全面回應中產長者對安老福利的需求,讓長者實現「老有所為」,晚年生活更精彩。
68歲的已婚退休教師王女士目前與丈夫同住在沙田。她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夫婦日常生活不奢侈,亦不經常外出旅行,退休後的生活費用主要依賴定期存款利息,但回報有限,難以長期維持生活品質。
她表示,自己有留意到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HKMC)推出的安老按揭計劃,此計劃讓55歲或以上的人士利用他們在香港的住宅物業作為抵押品,以獲取安老按揭貸款。不過她因為現時樓價下跌以及利息開支而猶豫不定,故希望特區政府能夠增加市場上的養老金融產品作為不同選擇。
王女士曾申請過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推出的「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該計劃的所有項目均採用終身租住模式,住戶只須繳付一筆租住權費,日後便無須再繳付租金,而租住權費金額視乎申請人的年齡及所選單位而定。
她坦言,自己本來也想一筆過繳付租住權費後,以釋放資產用以提升生活品質,卻因自己的家庭合計資產超標70萬元,最終只能放棄申請。她建議特區政府應探討放寬或取消資產上限,讓更多中產長者可以受惠。
即使現時財務壓力不大,王女士也希望能夠透過兼職工作發揮餘熱,「我有做兼職的意慾,如到補習社兼職等,這樣不至於對社會毫無貢獻。」不過她不懂使用勞工處的電腦就業服務,認為特區政府若能加強便利長者的真人就業支援服務窗口,能更好幫助長者搵工。
盼設免費課程教用銀髮科技
隨着科技進步,長者對數碼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王女士說,自己日常生活的最大不便是來自於科技應用,即使學會了使用支付寶,仍對轉數快等其他本地普及的電子支付方式感到陌生和害怕,「因為你不知道把錢發送給了誰。」她對很多網購平台感興趣,卻苦於無人教導,建議特區政府在社區開設免費課程,教授長者使用銀髮科技,促進數碼共融,讓長者更自信地融入現代生活。
王女士喜歡唱歌和跳舞,平時有參加在社區中心舉辦的流行曲歌唱班,「唱歌班的學費不貴,大約幾十元一堂。」她認為,特區政府應推動社區多舉辦迎合長者不同興趣的課程和活動,讓長者不用困在家,更可避免情緒低落。

不少香港中產人士覺得自己交稅多、福利少、乏支援,王女士直言,特區政府的安老福利政策常忽略中產長者的需求,「自己無兒無女,即使是小康、中產,也希望有人關愛。」
她說,情緒病在香港很普遍,有時比很多疾病還厲害,甚至「殺人於無形」。
她認為心靈健康對老人家最為重要,而推動銀髮經濟各類型服務也需要有媒介,建議特區政府支持關愛隊更多進入私人屋苑探訪,為有需要長者轉介、推廣各類型銀髮服務和產品,如收費的長者情緒輔導服務等,「若價錢合理實惠,總有需求。」
王女士認為,所有私人屋苑的業主立案法團都應批准關愛隊的上門探訪服務,「這對屋苑居民是有幫助的,政府有需要幫助促成。」
(來源:香港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