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長官將於下周三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房屋政策料繼續是焦點之一。消息指,為回應市民置業訴求,施政報告將會就重推「租者置其屋計劃」有所着墨,擬提出由房屋委員會先挑選數條屋邨,諮詢居民意願後再決定揀選合適的公共屋邨推行。
有立法會議員及關注團體認為,隨着公營房屋供應增加,加上公屋輪候時間縮短,政府有條件進一步完善置業階梯,助市民圓置業夢。有意見關注,重推租置計劃須理順「混合業權」造成的管理及權責問題。
房委會在1998年推出「租者置其屋計劃」,公屋租戶可以用折扣價購入自己居住的單位,直至2005年推出最後一期租置計劃後擱置。租置計劃現時涵蓋39個屋邨,涉及逾18萬個公屋單位,截至2023年6月底,逾15萬個公屋單位成功售出,佔整體逾八成。現時,居住在租置屋邨的公屋租戶,仍可選擇購買其租住的單位。
施政報告進行公眾諮詢期間,民建聯於7月及8月訪問了九龍東逾7000名公屋居民,97%受訪者表示有意購買現時租住的單位。民建聯建議政府重推租置計劃,以市值約20%至25%定價,設首五年禁售期,僅可原價售回房委會,之後可進入「第二市場」但設售價上限,並必須補價方可公開出售。
料不會影響公屋輪候時間
民建聯房屋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陳學鋒向大公報記者表示,過去兩年,政府在房屋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過渡性房屋和簡約公屋等,切實解決居民住房需求,未來公屋落成量會有較明顯增長,預期公屋輪候時間會明顯縮短。現時公屋居民對自置居所的需求日益殷切,是合適時機重推租置計劃,料不會影響公屋輪候時間。他亦相信可透過房委會集中管理,解決管理問題。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碧如認為,重推租置計劃是好事,可讓公屋租戶在家庭環境改善後,以可負擔得起的價錢購買現居住公屋單位。她認為,可選擇一些樓齡較低的屋邨,例如20至30年樓齡,甚至20年樓齡以下的屋邨,回應居民的購買意願。
至於單位定價,黃碧如認為,最低限度要收回建築成本,但折扣率現階段難以一概而論。她提到,近年建築及維修成本持續上升,難以統一規定單位售價不超過100萬元,舉例目前在居屋或綠置居計劃推售的租置計劃回收單位,部分售價已超過100萬元。未來5至10年,有不少公屋單位落成,加上有過渡房屋及簡約公屋供應,公屋綜合輪候時間預期會逐步縮短,她相信重推計劃對公屋輪候影響不大。
須理順「混合業權」管理問題
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預計,重推租置計劃會受居民歡迎,他關注政府如何理順租置屋邨的管理問題。他建議可揀選樓齡約20年的屋邨,諮詢居民購買意願,若樓齡太大會影響居民購買意欲,並認為重推計劃初期,規模不適宜太大。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立法會議員謝偉銓認為,租置計劃可減輕房委會的管理及維修責任,同時可讓有能力的居民實現置業夢,甚至有助業主達至財富增值。但重推計劃需考慮如何避免因「混合業權」模式導致的業權界定複雜、管理權責不清,而造成維修、衞生和行政效率低下等問題。
話你知/現有39屋邨納「租置計劃」
房委會在1998年初推出「租者置其屋計劃」,公屋租戶可以用折扣價購買其租住的單位,家庭入息和資產不設限。計劃在2005年終止,八年間,房委會共推出39個屋邨、逾18萬個出租公屋單位供住戶認購。截至2023年中,39個租置屋邨已出售單位,佔整體單位54%至95%不等,圓了不少港人的業主夢。
不過,租置屋邨因混合業權,導致權責不清及管理混亂等問題,多年來遭詬病。房委會於2020年決定加快出售租置屋邨內的未售單位,一方面提供誘因,另一方面把租置計劃回收單位放於居屋及綠置居銷售計劃中,供合資格綠表申請者購買。
租置單位定價採用「經調整重置成本」方法,以現時重置單位的成本為基礎,並因應樓齡和位置作出調整,從而釐訂定租置單位售價,並每兩年檢討和調整一次。
多年來,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一直提倡「公屋私有化」,認為政府作為全港最大業主,應釋出公共資產價值,令普通市民亦可平價買樓成為「有產階級」,屬「藏富於民」的最佳方式。
(來源:大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