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泉州市木偶劇團)《古藝新姿木偶戲》於今日(12日)及明日(13日)兩晚7時30分在西灣河文娛中心劇院(劇院)上演。「中華文化節2025」今日下午於劇院舉辦「普及中華文化藝術專場」,邀請本港逾300名中小學師生免費欣賞四齣小戲,感受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普及中華文化藝術專場」為師生們帶來經典小戲《小沙彌下山》、《鍾馗醉酒》、《馴猴》和《元宵樂》,演員們精準的肢體控制、木偶在控制下的靈動表演令學生們十分入迷。在互動環節,學生們連連發問「演員如何控制木偶?」、「木偶的手是怎麼動的?」,其後亦有多名學生上台親自操作木偶,體會演木偶戲的樂趣。




提線木偶戲源於秦漢,傳承至今保存着獨有的劇種音樂「傀儡調」,並發展出一套成熟的操線功夫和獨具特色的偶頭雕刻、木偶造型和製作工藝,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2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

泉州市木偶劇團副團長林建裕介紹,表演者通過控制勾牌和繩線讓木偶「活」起來,展現栩栩如生的神態與動作。他提到,提線木偶表演難度很高,例如在《鍾馗醉酒》中,木偶拿酒杯、拔劍等動作要求力度與角度的極致精細,演員必須經過長期訓練,才能根據劇情需要讓木偶完成各種動作。林建裕續指,為適應時代發展,劇團在傳承傳統的同時亦積極創新,例如改良木偶的製作工序,使動作更精準、觀賞性更強;亦在演出中融入LED燈光等元素,提升表演效果與氛圍,實現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的融合。

「木偶戲的動作和神情,以及它所傳遞的傳統文化,真的非常打動人」,觀塘官立中學學生梁樂恩表示,自己在觀看演出後被深深觸動。她提到,自己起初覺得木偶戲可能更適合老一輩人觀看,但真正看完表演後,此前的刻板印象完全被打破。同校學生蔡嘉瑩此前亦不了解木偶戲,看完表演後發現這一藝術形式要比想像中靈動許多,「在表演者的操控下,木偶栩栩如生,神態靈動,每一個細節都展現了創作者的用心和巧思」,蔡嘉瑩指,觀看木偶戲讓自己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觀塘官立中學的呂佩霞老師則認為木偶戲極具教育意義,非常值得推廣給中學生們,希望以此引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課餘時間進一步探索中華五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蘊。呂老師表示,希望「中華文化節」項目每年都可以舉辦學生專場,讓年輕一代有機會參與其中,更深入地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點新聞記者周禹含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