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興銀
眾所周知,香港人工作生活壓力大,近年亦頻現輕生自殺的悲劇,反映社會精神健康情況堪憂。香港大學防止自殺中心估算,去年本港的自殺率由13.5升至14.1,即每10萬人就有約14人自殺,超出國際水平,其中25至39歲男性的自殺率按年升幅最大,需要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
今年7月27日,荃灣悅來酒店發生倫常慘劇。一名37歲男子從酒店房間墮樓身亡,其妻及其兩兒子身中多刀死亡,案件列謀殺及自殺案。事件沒過去多久,本港仍不時發生墮樓或自殺案。據媒體報道,僅9月10日一天,本港就有至少5宗墮樓或自殺個案。當日上午,一名七旬男子由馬鞍山海典居的高處墮下,當場證實不治;一名八旬婦人從黃大仙竹園道55號天馬苑駿飛閣高處墮下,當場不治身亡;一名60歲女子疑由沙田乙明邨的高處墮下,倒臥明信樓對開,現場被證實死亡。此外,藍田匯景花園8座女住戶報案,指其18歲兒子在單位內上吊,救援人員到場將事主解下,他昏迷被送院搶救。據稱,事主因學業問題不開心。
近日頻繁發生的悲劇顯示,自殺正影響社會各個層面,預防已成為全社區的共同責任,識別自殺徵兆是關鍵的救生技能。如何識別自殺徵兆呢?一方面,要鼓勵高危群體主動求助,致電精神健康支援熱線,尋求面對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具備識別與支援能力的「守門人」網絡。
全世界每年有近70萬人死於自殺,而根據香港死因裁判庭的報告顯示,2023年香港共有1092宗自殺死亡個案,創近10年新高,即平均每天有近3人死於自殺。近年,年輕成年男性的自殺率上升引起公眾高度關注。港大的研究顯示,25至39歲的男性中,失業者的自殺風險顯著高於打工仔,其自殺風險是打工仔的5至6倍。該群體自殺的主要原因是財務問題(37.7%),其中超過40%的人有債務問題,最常見的債務原因為非法賭博。
財務問題也是困擾不少港人自殺的主要因素。今年9月1日,屯門山景邨揭發母子雙屍案。現場消息指,由於母子均有債務困擾,不排除因此而一時想不開,雙雙燒炭輕生。
因應港人的精神健康問題,「生命熱線」的服務需求亦不斷上升。今年1月至8月,「生命熱線」已接聽85,583個來電,較去年同期高15.5%。2024年全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全年接聽超過11.4萬個來電;在知悉年齡的來電者當中,25-40歲年輕男性來電者共有4,280個來電,較2023年增加66.1%。至於受困擾的問題,除了首位的「精神問題」佔34.6%之外,佔第二及第三的分別是受工作及受經濟問題困擾,情況不容忽視。
此外,近年學界亦聚焦改善學童的精神健康。港大數據顯示,15歲以下的青少年自殺率顯著下降。2024年,香港15歲以下兒童自殺率大幅下降46.7%。其中男童自殺案例從6例減少至3例,降幅達50%;女童則從9例減至5例,降幅為44%。此下降或與學校加強防止自殺措施及公眾意識有所提升相關。然而需注意的是,15至24歲學生的自殺總人數仍與2023年記錄的數字相近,需要引起家庭、學校及社會的高度關注。
另外,香港大學兒科早前發表一項研究報告,指電子產品使用過多及運動不足,正影響本港兒童的心理健康。本港兒童及青少年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的情況,年紀愈大,睡眠時間愈短,許多學生都習慣在假期「補眠」。專家指出,幼兒期若每晚睡眠少於10小時,心理健康狀況比一般人差逾六成。調查顯示,本港僅有7.4%的學童達世衞每日建議運動量,中學生則僅3%每天運動充足,再加上香港學童普遍睡眠不足,導致精神健康風險大增。
其實,大部分學童輕生個案是可以預防的。一方面,學童要有充足的睡眠和適量的運動,增強體力和免疫力;另一方面,家長也要多與子女進行高質量的親子活動,如閱讀或戶外運動,增加親子互動,減少子女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作息和生活習慣。
面對青少年學童的精神健康問題,2023年12月起,政府在全港中學實施「三層應急機制」,協助學校及早識別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生,並盡快為他們提供適切支援,築起更堅固的安全網。該機制將於今年底到期,筆者建議將「三層應急機制」恒常化,並擴展至全港所有學校,加強學校、家庭與社會合作,共同應對學童的精神健康風險。
有研究指出,自殺個案中,接近一半和情緒病有關,當中最常見的是抑鬱症。面對年輕成年男性自殺率上升的問題,一方面僱主要營造多元彈性、良好的工作環境,平衝員工的工作與家庭生活;另一方面,打工仔的親友也要及時留意身邊的人有無情緒病。若留意到身邊的人有情緒病症狀,可主動關心和聆聽,給予對方支持,不要輕視或批評他們的感受,陪同他們尋求專業協助及求醫;若發現對方有自殺風險,應立即尋求緊急協助。
需注意的是,情緒病是可以醫治的,如果得到適當治療是可以完全康復的。這一點,需要所有可能出現情緒問題的人留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