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岩
特首李家超早前就北部都會區發展遲緩發出心急如焚的感謂,迄今仍令人動容。下周三(9月17日)即將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相信推動北部都會區加快發展自然而然是重中之重、焦點所在。如何構建「南金融、北創科」的發展新格局,以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已經成為香港特區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毋庸置疑的發展主軸。這其中關鍵的關鍵就在於,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
北都發展規劃構想早於2021年10月即已明確提出,並經跨部門協商合作,當局隨後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規劃在20至30年內分階段實施,打造香港未來經濟增長與城市空間重塑的關鍵引擎。政府亦設立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由行政長官親自領導,統籌跨部門協作與政策落實。
之後當局亦從善如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建議,並專門組織人力前往大灣區多個地區,全方位考察片區開發的成功經驗,積極考慮從行政、法例、制度、融資等方面拆牆鬆綁,提速北都發展,預料會提及機制、政策創新,提供優惠吸引企業進駐。
根據發展規劃,北都發展以創新科技產業為主導,當局亦吸取當年發展數碼港的經驗教訓,為避免北都發展成為純粹的地產項目,明確提出由創新科技產業發展推動的整體發展路徑。
為此,政府大力推動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新田科技城等4個新發展區工程;推出3個片區試點,今年第四季先就洪水橋及粉嶺北試點招標,惟北都整體發展迄今仍予人不溫不火、節奏緩慢的感覺,所以才有特首心急如焚的感嘆。
其實,北都定位已經非常清晰,就是創新科技產業驅動發展,並最終能夠形成「南金融、北創科」的發展格局,使得金融與創科兩大板塊能夠成為確保特區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兩大引擎。
問題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廣州、深圳,乃至東莞借助政府槓桿,大力撬動科技板塊突飛猛進持續發展之際,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北部都會區,究竟有何吸引力,能夠成為國際資本賺錢的聚寶盆?正如商界立法會議員林健鋒所言,企業投資首先要考慮的是前期風險,在香港投入成本高昂的不利因素制約下,政府應提供一些「甜頭」,減少不確定性,降低企業投入風險,以增加北部都會區對資本市場的吸引力。
就此,商界(第三)議員嚴剛早前就曾呼籲政府推動土地政策拆牆鬆綁的同時,識變求變,大膽創新,突破因循守舊的思維,用零地價優惠吸引資本市場及國際著名院校。
當局在安排人手考察灣區片區開發的成功經驗時已經達成初步共識,撬動資本市場入場必須要有吸引資本的優惠條件。中央當年發展深圳特區時,鄧公即明確告知廣東省,中央沒有錢只有政策,完全可以大膽試大膽闖。正是中央高瞻遠矚的部署規劃及特區敢試敢闖的精神,才有了深圳四十多年後的今天。香港特區擁有「兩制」的獨特優勢,並無政策方面的掣肘,而困擾北都發展的只是思維方面的桎梏、認知方面的枷鎖。
以新加坡及上海、深圳等發展的成功經驗為例,要發展特定產業時,要有土地條款或稅務方面的優惠政策,吸引本地和海外企業投資。如果繼續沿用過往的招標出售土地,在目前整體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尤其是中美關係持續緊繃,美國執意打壓中國創新科技產業的特定背景下,國際創科巨頭又如何敢冒制裁風險,以高價競標土地來謀求發展呢?
雖然香港具有法治保障的「兩制」優勢及低稅率優勢,兼且自由港的金融中心,但這並不足以構成吸引資本入場的充分必要條件,能夠吸引資本入場的唯有零地價與稅務優惠。所以,當局應積極考慮給予北部都會區的創科企業五年、至少三年零稅務的優惠,這樣才有可能吸引資本入場。雖然五年零稅務安排看似庫房有所損失,但資本入場能夠形成虹吸效應,吸引更多的關聯產業進場,且能夠帶動就業及消費,吸引更多的人才。
當然,這一切優惠安排還取決於當局在公共基建交通方面的投入及發展魄力。以目前規劃的北都公路、鐵路建設速度而言,最快也要10年之後才能竣工。試想,深圳四十年時間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全球矚目的科技重鎮,全長1318公里的京滬高鐵僅僅用了三年多時間就建成通車。而只有10.7公里的北都北環綫,卻需要近10年的建設周期。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迄今已經整整四年過去了,依然是風吹草低見牛羊,依然是只聞樓梯響,怎麼能不讓特首心急如焚,又怎麼能不令各界心如火灼?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早前表明,正研設新機制,直接向產業批地,無須每次經行會審批。這確實顯示了政府應變求變的創新作為。其實對企業而言,土地、稅務、人才、資金、市場始終是持續發展最為關鍵的五大要素,而香港的人才及資本市場並不會成為發展瓶頸,擁有背靠祖國大市場的獨特優勢,唯有土地、稅務才能成為北都快馬加鞭發展的突破口,在這方面,政府顯然擁有敢於創新的主動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