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馮沛賢
環保署早前宣布「綠綠賞」電子積分計劃所有實體禮物兌換將於2026年1月開始陸續停止,改為兌換「易賞錢」積分,有意見反映新規定下相同積分不能再換同等價值的實體禮品,變相貶值。而「綠在區區」繼續提供實體禮品供兌換至明年第一季,實體積分卡明年4月1日後會停止使用,不少年長用戶稱不懂得使用智能手機,電子化後會構成不便,造成數碼障礙、對基層不便,憂慮新措施或成減低回收誘因。
「綠綠賞」方面,現時積分約106萬用戶中,87%使用手機應用程式,環境保護署宣布,「綠綠賞」於2026年4月1日全面電子化。現時「綠綠賞」允許市民透過回收賺取積分,兌換日用品、糧油乾貨或電子禮券(如超市購物券、港鐵車票等),全面電子化市民將不用前往「綠在區區」換領只有十多種類的禮品,而可透過「綠綠賞」手機應用程式,在超過500間超級市場和零售商店兌換禮品,或換取免費港鐵車票和本地生態遊。然而,部分市民對積分兌換的獎勵吸引力不足,或認為兌換流程繁瑣。現時可換實體糧油雜貨的積分,新規定下相同積分不能再換同等價值的實體禮品,積分變相「貶值」,全面實施電子化或導致長者白費努力,減低他們的回收動力,建議當局容許用「綠綠賞」積分換領八達通儲值額,便利持有實體卡的長者換領。
「綠在區區」方面,現時回收流動點以定時定點運作,但時間安排未必適合所有市民(如上班族)。筆者建議優化流動點時間,增加晚間及周末時段的服務,特別是計劃中的「晚間回收流動點」應加快推廣並擴大覆蓋範圍。另一方面,可考慮增加回收點密度,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市區及偏遠鄉村地區,增設更多回收便利點和流動點,縮短市民前往回收設施的距離。例如,可針對「三無大廈」推廣小型智能回收箱,方便居民就近參與,增加市民回收的誘因。
至於回收成效,部分回收點由非牟利團體營運,服務質量及效率可能因資源限制而參差不齊。筆者建議加強本地回收產業,政府可與本地回收企業合作,投資先進的回收技術(如塑膠分選及再造設備),促進循環經濟。另外,現時回收是由物流公司或回收商到各回收點收集回收物,但並非所有回收物都能成功回收,對物流公司或回收商而言成本甚高,筆者建議於「綠在區區」投標時加入條款,由營運機構回收後直接運送至回收點,減輕回收商財政壓力之餘同時增加回收率,提升服務可持續性。
整體而言,「綠在區區」及其「綠綠賞」積分計劃在提升本港回收率及公眾環保意識方面已取得初步成功,但要進一步深化影響力,需在設施覆蓋、獎勵吸引力、教育推廣、回收效率等方面持續改進,把「綠在區區」打造成更全面的社區回收生態系統,推動香港邁向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作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屯門區議會社區參與及文化康樂委員會副主席、屯門區議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