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前瞻|教授參與企業研發 企業高層入校教學

特區政府即將於下周三(17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香港文匯報獲得獨家消息,政府將推出「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一方面鼓勵大學教授參與企業研發工作,同時邀請科技企業代表參與大學教學,以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作為全球唯一擁有五間全球百強大學的城市,香港學術實力雄厚,多名教育及科技界人士認為,該計劃可將香港的教育優勢轉化為產業勢能,使科研成果有效「落地」,讓創新科技、人才與資金互相緊扣,打造更多獨角獸企業,同時又能強化香港作為國際創科樞紐的地位,建議邀請微軟、騰訊等科企的研究工程師來港任教,將真實世界的問題帶入前線教學一同鑽研。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由政府主導,跨部門協調,將創新性地打通教育和創科兩個領域,促使學界與業界更緊密合作,互相推動。相比以往由個別學校自行推動的交流,該計劃提供資源支持,擴大影響力,讓大學教授不僅限於理論研究,還能親身參與企業實務;同時,科技企業高管或專家進入校園教學,為學生帶來最新的行業資訊和市場動態,提升畢業生的實戰能力。

學者:公帑支援料擴影響力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兼立法會議員黃錦輝對該計劃表示歡迎。他向香港文匯報表示,教界本身已積極推動類似交流,但往往受資源限制。「每間學校都有自己的做法,例如我們會請Professor of Practice(實務教授),他們在業界有成就,能幫助我們教學。但基本都要用學院自己的資金去做,導致名額有限。如果政府推出交流計劃,相信可以擴大影響力,讓我們請多一兩個這樣的業界專家。」

黃錦輝強調,交流計劃的好處在於讓大學生擺脫「紙上談兵」的局限,並建議該計劃邀請微軟、騰訊等成功科企的研究工程師任教,「這些企業通常都有自己的研發部門,他們帶着真實世界的問題來教學生,讓學生接觸最新的行業運作情況,對公司也有幫助。大學生不只是會考試,業界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真實的商業環境。」

至於大學教授參與企業研發,黃錦輝指,目前存在規章層面障礙,倡議政府推出鬆綁措施,例如在項目申請和公司服務方面提供彈性,讓教授更容易平衡教學與創業。「如果教授願意出去創業,學校原則上是支持。但全職同事需要保證一定的教學時間,如果創業影響到教學,學校需要聘請替工。特別是如果一位老師超過50%的時間用於創業而非教學,那麼他就不屬於教資會全職員工,研究基金也很難申請。」

企業家:助育更多創科人才

科企創辦人、相達生物科技董事長招彥燾相信,計劃有助學術界與業界結合創業經驗,培育更多創科人才,滋養香港創科生態圈。他指出,創科創業需要獨特思維,政府作為「中間人」促成學術界與業界的合作是極具價值的舉措。「美國等地的創科生態圈較成熟,創業能力(entrepreneurship)已融入大學教育。今次計劃可以將大學教授的科研與企業需求配對,或讓有志創業的教授與業界深入交流,有助推動創新技術落地。」

招彥燾認為,創科企業成功的三大元素分別是創新科技、人才與資金,其中人才最為關鍵。「過往政策較偏重技術與資金,但技術再好、資金再多,沒有合適的人才也難以成功。」

他建議,香港除引入外來人才外,更需培育本地創科土壤,「加強創科教育,讓年輕人具備創業思維。」

教育界:能吸國際人才回流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秘書長崔劍表示,香港的大學在國際學術界享有很高聲譽,若特區政府能善用這一優勢,將學術研究與創科產業更緊密結合,可解決現時兩者各自為政的痛點,「甚至有機會製造出更多像大疆這樣的成功企業。」

崔劍認為,創科是香港經濟未來的新增長點,政府引導方向至關重要,促進產學研交流不僅可鼓勵學者參與企業研發,也能吸引國際人才回流。「一些原本在硅谷的學界人才,如果看到香港產學研環境暢通,會更有動力回港創業。」

本屆政府部分重點創科措施

●推出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促進大學的科研成果轉化和商品化。

●把每所指定大學技術轉移處的資助上限增加一倍至1,600萬元,讓大學加強支援技術轉移和擴大市場拓展服務。

●成立香港微電子研發院,引領和促進大學、研發中心和業界合作,包括研究第三代半導體核心技術。

●100億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推動下游的新型工業發展。

●設立第三個InnoHK平台,聚焦先進製造、材料、能源及可持續發展。

●撥款30億元推行人工智能資助計劃,並發展人工智能為關鍵產業。

●投放60億元設立生命健康研發院,供八所資助大學申請,強調跨學科、跨院校/科研機構、國際合作元素。

●設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成立母基金,加強引導市場資金投資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

(來源:香港文匯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施政報告前瞻|教授參與企業研發 企業高層入校教學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