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劇「二度梅」獲得者、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日前攜安慶專區黃梅戲劇團(安徽再芬黃梅藝術劇院前身)眾多藝術家,來到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演出經典黃梅戲劇目《羅帕記》《女駙馬》,進一步促進安徽與香港的文化交流融合。韓再芬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場表演都由青年演員擔綱主演,演《羅帕記》時她一直在台下觀看,對年輕人的進步感到非常欣慰,香港觀眾的反響也很好。
韓再芬指出,黃梅戲近年來的傳承氛圍比早年改善許多。「戲曲藝術通常都是有了一代人,就忽略了培養下一代,但戲曲藝術的傳承是延綿不斷的。很多時候不是哪一代人能夠完成的,所以不能等到我們老了,再去培養年輕人,這時就已經斷層了。」
黃梅戲香江再續前緣
2005年,韓再芬出任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院長。2010年,意識到行業傳承緊迫性的她開始培養大批青年演員,這次的許多演員就是從那時成長起來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人才是一個慢功夫……要慢慢等待他們成長,才有可能出現百花園。」韓再芬指出,這次來港的青年演員在藝術表演方面的技能已經很成熟,因此觀眾不會認為他們太過年輕。

去年12月,韓再芬也曾攜院團來港演出,這次她發現,香港迎來了越來越多的內地劇目,香港民眾接觸到了更多的作品,在看戲時所表達的語言也愈發豐富起來。「說明文化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
她相信,黃梅戲能從很大程度上引起香港觀眾的共鳴,因為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邵氏公司就拍攝過逾30部黃梅調電影。「所以香港對黃梅戲並不陌生。」在2017年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韓再芬曾攜院團來到香港藝術中心呈現《徽州女人》《女駙馬》和《折子戲》,那段體驗令她印象深刻。她希望增加來港演出的頻率,喚醒香港民眾與黃梅戲有關的兒時記憶,同時帶動年輕人產生共鳴。

現時黃梅戲的劇本多樣,傳統、現代、當代風格都有。如何能在弘揚傳統文化的道路上把握好「創新」的尺度?她點明,各行各業都在當前時代大變革的情境下實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守正創新。「那麼如何把握這個度呢?就完全要靠我們藝術家的修為、對藝術的領悟、對藝術的堅守……這要靠一部又一部的作品來呈現,才可能找到一種尺度非常合適的藝術。」
劇團成立20年 常演常新
今年是再芬黃梅品牌戲劇創立的第20年,團隊一直在嘗試開創獨特的藝術風格,「欣喜的是,我們每排出一部戲,哪怕是20年前創造的戲,今天都還在演,還有觀眾看。任何一部作品都要用時間說話。它經歷漫長的時間,最後依然還屹立在舞台上,那它就一定是成功的作品。」

院團也有許多海外演出的經歷,韓再芬憶述,中國傳統戲曲在海外很受歡迎,因為它曲調優美、形式別樣,戲服上更有許多以非遺技藝縫製的刺繡。她表示,走出去的劇目大多都與愛情等容易引起人類共識的主題有關,能夠傳達美好的情愫,這也是不分國界、沒有隔閡的。
在海外呈現《徽州女人》時,韓再芬起初很擔心海外觀眾看不懂內容。「但是沒想到他們看完以後眼淚汪汪,完全看懂了這個女人一輩子的等待、一輩子的守候。」這令韓再芬感動。
作為黃梅戲的發祥地,安慶設有黃梅戲專科及本科院校,更設有碩士課程。整座城市都以黃梅戲這一「活體文化」為核心。「它是一座有靈魂的城市。」韓再芬說。而黃梅戲也能將當地一些沉積於紙面的,或是還未被挖掘的好故事搬到舞台上,「這是很美好的一種狀態。」未來,安慶的院校更有望設置黃梅戲博士課程。
韓再芬表示,表演黃梅戲是一份需要投入熱情的事業,只有足夠熱愛,才能堅持下去。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雨竹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