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乘政策東風 促產業升級:推動中國高爾夫球產業發展

文/秦漢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釋放體育消費潛力 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體育產業注入強勁動能。高爾夫球產業作為兼具消費拉動、生態價值與國際化特質的重要板塊,正迎來從「小眾」走向「大眾」、從「消費外流」轉向「內需激活」的戰略機遇期,亟待科學規劃、系統推進,成為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升級的新引擎。

一、供需失衡凸顯潛力,消費回流空間廣闊

我國14億人口基數疊加人均GDP超1.2萬美元的消費基礎,消費結構正加速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高爾夫運動的潛在需求持續釋放。但當前國內高爾夫球場僅約300餘個,供需矛盾突出。從國際對比看,愛爾蘭500萬人口擁有近500個球場,美國3.3億人口坐擁超1.6萬個球場,日本1.26億人口配備近2600個球場,我國球場數量缺口顯著,發展空間巨大。

與此同時,消費外流現象亟待扭轉。每年大量中國高爾夫愛好者赴日本、韓國、泰國、新西蘭等國打球,形成規模可觀的「高爾夫旅遊」消費外流。這一現象背後,是國內有效供給不足、體驗場景單一、消費門檻偏高等問題。若能通過完善供給將這部分需求引導回國,將為體育消費市場帶來重要增量。

二、產業價值多元,拉動經濟效應顯著

高爾夫產業的價值遠超運動本身,其「綠色基礎設施」屬性與「產業融合」能力,對區域經濟具有強勁拉動作用。在愛爾蘭,高爾夫球場已成為旅遊業核心吸引力,遊客為體驗世界級球場,帶動酒店、餐飲、交通、購物等全鏈條消費,實現「一場球激活一片區域」;在美國、日本,高爾夫產業已形成覆蓋球場建設運營、草坪維護、球具製造、賽事運營、教育培訓的成熟產業鏈,創造了龐大的經濟價值與就業崗位。

發展高爾夫產業,本質是培育一個多業態融合的生態系統——既能帶動體育裝備製造升級,又能激活鄉村旅遊、康養休閒等關聯產業,為地方經濟注入新活力。

三、創新發展路徑,破解產業發展瓶頸

推動高爾夫產業高質量發展,需突破「高端奢侈」的傳統標籤,轉向普惠化、科技化、綠色化路徑:

普惠化破局,降低參與門檻:鼓勵利用城市公園、郊野綠地、河灘地等建設公眾球場、燈光練習場與迷你球場,推廣「市政球場」模式,通過政府主導或補貼打造平價場地,按小時、球筐收費,讓高爾夫成為全民健身的常規選擇。

科技化賦能,拓展消費場景:應用5G、VR/AR、大數據技術,發展「智慧高爾夫」,打造在線預訂、智能教學、雲端賽事等新業態;推動高爾夫室內模擬器進入商場、寫字樓與社區,突破時空限制,觸達更多潛在用戶;支持國產球具、裝備研發,降低消費成本。

綠色化發展,重塑產業形象:新建球場嚴格遵守生態紅線,採用節水草坪養護技術與再生水灌溉,打造生態友好型場地;深入挖掘球場的碳匯功能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讓「綠色運動」與生態保護相得益彰。

體教融合,培育未來市場:推動高爾夫納入中小學體育課程,通過校企合作開設興趣班,利用模擬器解決校園場地限制;構建從校級到國家級的青少年賽事體系,打通「業餘-專業」人才通道,既儲備專業人才,也培養核心消費群體。

四、完善政策保障,護航產業升級

政策紅利是產業發展的關鍵支撐。建議出台配套細則:放寬用地限制,明確荒山、荒坡、灘涂等非耕地的球場建設支持政策,實施差異化管控;加大財稅金融扶持,對普惠型球場、國產裝備研發、青少年培訓給予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簡化賽事審批,鼓勵舉辦國際級、國家級賽事,以賽事帶動城市品牌宣傳與消費熱潮。

乘政策東風,中國高爾夫產業正站在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通過供需兩端發力、創新路徑突破與政策保障護航,這一產業必將實現從「小眾消費」到「大眾參與」、從「消費外流」到「內需繁榮」的跨越,不僅為人民美好生活增添色彩,更將成為推動體育產業升級、服務國家經濟大局的重要新動能。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乘政策東風 促產業升級:推動中國高爾夫球產業發展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