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永恒
美國知名保守派活動人士、總統特朗普的政治盟友查理·柯克10日在猶他州奧勒姆市的猶他山谷大學演講時遭槍擊身亡,終年31歲。
消息傳來,網友們一片嘆息,惋惜此人才剛剛31歲,還正處於美好的青年時期,就被暴力過早地剝奪了生命。
2024年7月13日,美國前總統、下任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在總統競選集會中,遭遇美國一男子槍擊,特朗普右耳廓被槍擊受傷,面部染血,但幸運的是,他躲過了那次暗殺,活了下來。
可是這一次,特朗普31歲的政治盟友查理·柯克,就沒有他那麼幸運了,在這次暴力襲擊中,遇刺身亡。
美國是民主國家,是兩黨依靠競選輪流上台的選舉政治,看上去一片祥和,其政治人物為何頻頻遭遇刺殺,這究竟意味着什麼?
這起碼說明,美國政治社會,並不像其對外宣稱的那樣「完美」,而是折射出美國政治社會中存在日益尖銳且難以調和的深層矛盾。這應該並非孤立事件,而是社會極端化、政治暴力化趨勢下的一個可怕但合乎邏輯的「產物」。
當政治對立已從理念之爭滑向人身毀滅,當政治辯論不再局限於議會、媒體和街頭演講,而是通過子彈來「解決」時,表明美國社會的底線正在崩塌。對手不再是「持錯誤觀點的同胞」,而被妖魔化為「必須被清除的國家敵人」。這種「非人化」認知是政治暴力的溫床。
這意味着,美國社會的「壓力鍋」即將到達臨界點,特朗普及其代表的政治光譜,極大地撕裂了美國社會。無論是「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民粹主義,還是其反對者所捍衛的「自由民主價值」,雙方都堅信自己是在拯救國家,而對方在毀滅國家。這種存在性焦慮和零和博弈的思維,使得政治氛圍「高度易燃」,任何火花都可能引爆失控的暴力。
當下,美國傳統製造業外流、貧富差距急劇擴大,造就了大批「被遺忘的」白人藍領和中產階級。他們將困境歸咎於全球化精英和現行體制,而特朗普式的民粹主義正好為他們提供了宣洩憤怒和找回尊嚴的渠道。而另一邊,都市精英和年輕一代則面臨着階層固化和未來不確定的壓力。經濟基礎的對立加劇了上層建築的撕裂。人們對特朗普統治下的民主制度(如選舉公正性)、司法體系(如對總統的多次起訴)的信任降至冰點。當人們不再相信體制能通過和平、理性的方式解決爭端時,暴力就成了「最後的手段」。
另外,美國獨特的槍支文化,民間自由持有槍支的傳統,使得政治暴力能夠輕易地以最致命的方式表達出來,大大降低了實施極端行為的門檻,使得暴力行為變得觸手可及,一觸即發。
美國政治社會的暴力悲劇,對於其他國家有什麼教訓?或者說給了我們什麼啟發?
一、警惕民粹主義的雙刃劍。民粹主義領袖能夠快速動員大眾,但其「我們vs他們」的話語體系會深刻地毒化公共討論,為社會分裂埋下長期禍根。各國需警惕為了短期政治利益而玩弄身份政治和仇恨政治。
二、維護政治對話的底線至關重要。必須堅決將政治對手視為「競爭者」而非「敵人」。政治人物、媒體和公眾人物有責任在言辭上保持克制,避免煽動性語言,防止暴力被合法化。
三、重視經濟社會的基礎性作用。經濟上的巨大不公和機會不平等是政治極端主義的土壤。一個能夠惠及大多數人的經濟發展模式,才是維持社會穩定的壓艙石。
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需要精英的智慧、制度的韌性以及公民社會的不斷呵護與修復。一旦撕裂超過臨界點,通往和解的道路將漫長而艱難。特朗普及其政治盟友遇刺事件是美國政治社會深層次矛盾的一個縮影,美國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層面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而這一過程注定充滿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