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規管網約車服務是社會關注良久的議題,牽涉多方面因素和不同持份者,但各界均期望法例早日出台,以規管網約車服務。規管網約車服務的《2025年道路交通(修訂)(網約車服務)條例草案》於9月5日刊憲。運輸及物流局今日(10日)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進行首讀和二讀,目標是在2026年第四季度推出首批持牌網約車平台。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表示,透過修訂道路交通條例,先就規管框架去確立原則性事宜,並為下一階段工作提供法律基礎。運輸及物流局會在下一屆立法會的會期開展之後,透過附屬法例進一步訂定規管的技術細節,視乎立法和其他準備工作的進度,期望首批持牌的網約車平台可以在2026年第四季開始營運。
根據《條例草案》,未來所有提供網約車服務的實體——包括平台、車輛及司機均需取得相應牌證,合法的網約車服務必須符合三大條件,具體要求為:乘客必須通過持牌平台預約服務,提供服務的車輛需持有「網約車車輛許可證」,司機則須獲得「網約車駕駛許可證」。若違反上述條件而提供網約車服務,即屬於非法載客取酬,需負刑事責任。

陳美寶指出,對於網約車平台而言,申請方必須是在香港註冊的公司,並需證明具備足夠的營運經驗、財務實力、資本投入以及符合要求的董事資格等;車輛方面,參與運營的私家車要辦理營運牌照和購買第三者風險保險,車輛須由個人名義登記並只能由登記車主提供服務,在營運時亦須按規定展示標識以供識別。司機方面,年齡需滿21歲,過去5年內無交通肇事紀錄,且須通過相關考試方可獲准上崗,而現已持有的士駕駛執照的人士無需再次考試即可申請「網約車駕駛許可證」。

此前,香港沒有專門的網約車服務規管法例,以致部分提供服務的私家車未必持有合法牌證和購買合適的第三者意外保險,部分司機亦因沒有香港身份證或涉非法勞工,網約車服務市場一度出現不少亂象。
【網約車成新趨勢 多平台已入駐香港】
據運輸及物流局資料顯示,香港是全球發展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目前接近九成的出行人次均使用公共交通服務,比例位居世界前列。現時,香港亦擁有發達而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統,的士負責提供大部分每程載客量較低的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約佔整體公共交通服務乘客人次約6%。
近年,隨着科技進步和出行模式改變,透過網約渠道預訂及提供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成為新趨勢。香港市民和旅客除了在街上截乘的士,常通過網約平台預約的士或私家車出行。目前,香港主要有五類提供網約車服務的平台:Uber、滴滴出行、TADA、高德地圖及本地的士車隊。
據局方文件,運輸署透過顧問公司於去年底至今年初進行調查並據結果推算,現時每日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的乘客量約為88萬人次,當中的士和網約車分別佔約69萬人次(78%)和19萬人次(22%),即每五程由個人化點對點交通工具提供的服務當中,約一程由網約車提供。
調查亦訪問約300個的士司機,超過7成的受訪的士司機有透過網約渠道取得訂單,其中載客行程中約三分之一是透過網約渠道取得,而其餘行程則是直接在街上接載截車的乘客。在調查中,約65%的受訪市民和85%的受訪司機支持政府立法監管網約車平台。
可見,香港的網約車市場逐漸擴大,網約車亦成為許多人青睞的日常出行方式。而在缺少相關法例的情況下,各界均期望當局早日規管網約車服務,以保障乘客安全和權益,滿足和便利市民的出行需要,並為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市場締造一個良性的競爭環境。

【非法載客氾濫 危害道路交通及乘客安全】
因缺乏專門規管的法例,市場上存在不少涉及網約車的違法事件,包括此前鬧得沸沸揚揚的「白牌車」非法載客爭議,一度引起的士業界自發「放蛇」舉報「白牌車」司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近期更出現疑似網約車黑工,有市民日前透過網約車平台電召汽車,乘搭期間發現司機對香港路況不熟悉及沒有香港身份證,懷疑是非法勞工。警方根據舉報迅速展開調查,揭發背後涉及犯罪集團操控安排內地司機來港非法工作及進行連串詐騙活動。
警方公布案情指,該案涉及一個詐騙集團操控,包括招攬他人用個人資料在「高德打車」平台開設「影子戶口」,再安排不同私家車輛和司機,包括內地司機來港接收載客取酬訂單,非法工作,而犯罪集團則從中提取佣金牟利。
警方表示,近期香港涉及網約車的犯罪數目呈上升趨勢。港島總區交通部在今年已開展9次打擊非法載客取酬的行動,共截查18名網約車司機,並逮捕其中8男2女,年齡介於27至59歲,其中包括兩名持港澳通行證的內地司機。

就此,有汽車業界指出,這正是目前網約車未納入規管衍生的問題。現時的網約車平台雖然要求加入的司機持有香港有效的駕駛執照,但對加入的司機未能進行有效監管,存在認證漏洞,因此才發生「白牌車」載客、黑工駕駛網約車等情況。針對網約車黑工,這些非香港居民的司機對本地交通規則及路況不熟悉,易引發交通事故,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隨着特區政府對網約車平台、司機及汽車發牌,料將有效打擊黑工司機的亂象。
而涉事的網約車平台高德則於社交平台表示,針對冒名載客等罔顧道路使用者安全的情況,已全面升級平台管理制度,將採取更多措施,例如督促和協助合作車行引入多種技術手法,如人臉辨識、設備ID綁定等,以準確識別駕駛者身份;針對用戶投訴,進行實時核查,即刻下線存在違規行為的駕駛者賬號;設立並嚴格執行司機抽檢制度,定期開展全面風險排查;制定更嚴謹的安全管理細則,從源頭上預防和杜絕違規行為。
【網約車數量設上限 如何與的士並存互補】
隨着網約車在香港公共交通系統中的影響力增加,如何釐清網約車數目成為特區政府及業界需要考量的問題。同時,因網約車與的士的服務存在重合之處,兩者之間能否實現平衡而共同推動香港公共交通系統更加高效便民,亦引起社會各界的熱議。
部分的士業界認為,現時的士的運力已足夠應付市民的出行需求,無需引入網約車;另有業界認為即使引入網約車,數量亦不應超過1000輛。網約車平台公司則普遍希望特區政府不要對網約車數目設置上限,以免影響平台公司的營運模式和窒礙業界發展。至於乘客相對重視的,則是現時的出行體驗會否受影響,亦有部分市民認為特區政府應該就網約車數量設定上限,以免超出道路的承載力,導致交通擠塞。
陳美寶指出,的士與網約車絕對不是零和的博弈,而是共存互補,在引入規範化的網約車之後,的士獨特和固有的優勢是保持不變的,包括的士可以於街上承載客人、使用各區的士站及在禁區上落客等。而網約車則可通過共享經濟的模式,釋放一些閒置的運力,為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她認為,透過引入規管制度,可以達到的士、網約車及市民多方共贏。
陳美寶續指,關於網約車車輛許可證的數目考量,須顧及香港獨特的實際情況;若無限制發出許可證,可能引發負面效果,影響公共交通系統生態,或者導致市場惡性競爭。因此,特區政府需要對網約車的數目實施總量控制,並在下一階段透過附屬法例訂明有關數目。運輸及物流局會審慎考慮多個因素以訂定限額,包括市民的叫車經驗、平台營運需要、公共交通系統生態以及道路的承載力等。

誠然,規管網約車的條例草案的訂定彌補了現時香港法例的空缺,並就現時網約車服務市場存在的亂象提出了針對措施。各界普遍關心的發牌數量等細節,需要《條例草案》通過之後的後續附屬法例進一步細化。未來規管網約車的實施效果,以及網約車服務市場能否形成良好的營運環境,有待進一步觀察。
(點新聞記者梁譯尹綜合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