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香港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黃藻森學校迎來一場帶着玻璃光澤和錫鑲溫度的非遺科普課。9月9日上午,由香港山東社團總會、威海海外聯誼會聯合西貢將軍澳青年總會等多家企業、機構主辦的「威港同心迎國慶 非遺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在該校啟動,來自山東威海的兩位非遺大師李江玉、馬金霞輪番教學,分別講解了錫鑲技藝,以及指導同學們製作玻璃畫。孩子們的驚嘆聲、玻璃摩擦的沙沙聲此起彼伏,共同織就了一份特別的國慶文化禮物。

高超非遺技藝「驚呆」小學生
「這門手藝有上百年歷史了,每一道鑲嵌都是手工敲出來的。」李江玉指着PPT上的老照片,講述着錫鑲從宮廷器物到民間工藝的變遷,孩子們則托着腮聽得入神。
當馬金霞分發特製畫筆教孩子們在玻璃內壁反筆作畫,學校大會堂瞬間變成創意工坊。「注意手腕力度,顏料要均勻。」只見馬金霞穿行於課桌間,不時俯身細緻指導。孩子們也充分發揮想像力,在玻璃瓶上為熊貓圖案畫上不同的底色。每完成一件作品,他們都興奮地舉起展示,臉上洋溢着喜悅和成就感。

從課堂到心田:非遺是文化更是聯結
「真正的教育,發生在孩子們主動拿起筆的那一刻。」黃藻森學校校長古美琪看着同學們的作品,眼裏泛着光,「以前非遺對他們來說是『老輩人的手藝』,今天卻成了能親手觸摸、用心創作的文化記憶。」

今次活動的背後,凝聚着多方心意。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山東社團總會會長朱新勝表示,非遺進校園不是簡單地展示,而是架起魯港兩地情感與文化的橋樑。「孩子們動手時,文化的根就悄悄扎進了心裏。」

中國太平保險集團群眾工作部副總經理姚來文介紹,這是他們連續第二年支持山東非遺來港,「孩子們眼裏的光,就是我們堅持的動力。」
非遺走進港校是「雙向賦能」
作為活動主要策劃人之一,濟南市政協委員、香港山東社團總會副秘書長董啟真認為,非遺走進香港校園可以說是社區服務和文化傳播的「雙向賦能」。「我們攜手社區、企業、青年團體,既讓青少年成為參與者,也讓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這種合作模式或許能為魯港兩地人文交流提供新的參考樣本。」

西貢區議員、西貢將軍澳青年總會主席、景林關愛隊隊長溫啟明則指,文化交流要「從娃娃抓起」,未來總會將策劃非遺體驗營,組織青少年赴山東探訪手藝人,讓香港年輕一代實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據介紹,山東非遺走進香港校園和社區系列活動是中國太平「中企服務進社區」及「招商局港口招商幸福村」公益項目的重要內容,已連續第二年在港舉辦。今年的主辦機構包括香港山東社團總會、威海海外聯誼會、香港威海同鄉會、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招商局港口公司、西貢將軍澳青年總會、景林關愛隊等。接下來,活動還將走進孔聖堂禮仁書院、天主教鳴遠中學和景林鄰里社區中心,預計可吸引近300名學生和市民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