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術
昨晚(8日),CCTV4《國家記憶》欄目播出紀錄片《中英談判紀實》第一集《百年滄桑》,揭秘當年「暫時不動香港」背後的戰略深意;當時,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中央領導人以超越時代的戰略眼光,對香港採取了「暫不收回,維持現狀」,「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針政策,使香港成為新中國突破西方封鎖的獨特窗口。最終,香港以和平、光榮的方式洗刷百年國恥,回到祖國懷抱。筆者認為,一段回歸歷史,不但印證了香港的重大轉折,重歸祖國懷抱,亦印證只有強大祖國,才能確保香港的繁榮穩定和長治久安。
《中英談判紀實》重溫在「一國兩制」方針指引下香港回歸祖國的偉大歷程,全片共有五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向全世界宣告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其實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距香港已經近在咫尺,而且兵力比起駐港英軍有壓倒性優勢,不過,當時國家領導人對香港問題早有考慮,「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針政策,也有利於祖國以及香港長期發展。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環境艱難,但即使國內面對諸多困難,中央始終心繫香港,支持香港發展以及民生所需,1962年秋至1963年初夏,嚴重的旱情困擾香港。在中央檔案館裏,至今仍保存着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供水工程由我們國家舉辦,應當列入國家計劃。因為香港95%以上是自己的同胞,工程自己辦比較主動,不用他們插手。」1965年2月27日,東江深圳供水一期工程勝利竣工。當年3月1日,廣東各界和香港同胞共同見證了一江清水越過高山奔流入港,東江水從此源源不斷地供應香港。
除了東江水,其實從1962年開始,每日開行由武漢、長沙、鄭州、上海始發的供應港澳鮮活冷凍商品快運貨物列車,定期定班定點風雨無阻地為香港提供鮮活冷凍產品。即是說,從食水到鮮活商品供應,那怕是內地環境艱難,國家始終都堅定支持着香港,照顧着香港市民所需;這種無私支持,在回歸後一樣得到印證,無論是經歷亞洲金融風暴、SARS(沙士疫情),還是新冠疫情等, 國家始終支援香港,令香港市民活得更有幸福感。
從最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國家舉辦的盛大閱兵可見,強大的祖國,永遠都是香港最強的後盾。如果國家發展不夠強,不但西方國家會「踩住上」,當年的香港要想回到祖國懷抱,恐怕亦會更困難。在我們回看國家以至香港幾十年的發展時,《中英談判紀實》有如一本生動的教科書,從百年滄桑說起,提醒我們和平來之不易;今日香港有強大祖國作為後盾,也是非常不容易,必須倍加珍惜。
環看現時世界局勢,仍然動盪,仍然充滿不確定性,港人並非生活在和平的時代,而是生活在和平的中國。活在今日中國,有權利必有義務,愛國愛港是根本,如何為香港以至國家發展作出貢獻,亦非常值得思考。現時國家所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是前所未有的圍堵。我們要時刻警醒,自覺作為中國人,所作所為要為國家好、香港好;也要警惕一切可能破壞香港以至國家穩定的言論以及風氣。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國家即將迎來「十五五」規劃,港人要做好準備,隨時以自身所長貢獻國家所需,莫負國家厚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