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追蹤|將「國防部」改名「戰爭部」 特朗普意欲何為?

文/張永恒

美國總統特朗普5日簽署第200份行政令,決定恢復美國國防部舊稱,將其更名為「戰爭部」。特朗普聲稱,這是向全世界傳達「勝利的訊息」,「我們擁有最強大的軍隊」。

這一決定,讓全世界大跌眼鏡。上個月,特朗普還先後會見普京和澤連斯基以及歐洲國家領導人,躊躇滿志意欲調停俄烏戰爭,還得意洋洋表示想問鼎諾貝爾和平獎。俄烏戰爭還沒調停出結果,他就在自己的後院也要點上一把火,將本國「國防部」改名「戰爭部」。

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個改名的意圖,連傻子也能看出的出來,特朗普不甘寂寞,不甘於僅僅做一個「調停人」的角色,準備親自練一練場子,秀一秀肌肉了。問題是,特朗普這是要嚇唬誰呢?還是真的準備跟誰要幹仗了?

從歷史上看,美國「國防部」這一名稱,自二戰後的1947年啟用,取代了1789年至1947年間使用的「戰爭部」。這不僅是名稱的改變,更反映了二戰後美國軍事戰略思想的深刻演變:從專注於贏得戰爭,轉向側重於綜合性的國家防禦,涵蓋了威懾、聯盟、外交和全球戰略布局。它是一個現代大國在核時代和全球化背景下更為成熟、複雜的軍事思維的體現。

現在,已經用了近八十年的「國防部」,要改名為殺氣騰騰的「戰爭部」,這無論如何,都是一種開歷史倒車的行為,與現代國家的理念和格局,格格不入。它刻意剝離了「防禦」所蘊含的守勢、威懾與穩定性,直白地強調「戰爭」這一進攻性、毀滅性的核心職能。這與其「美國優先」、強調絕對實力、輕視國際規則與聯盟的外交政策基調一脈相承。此舉旨在向國內外的觀眾傳遞一個簡單、粗暴且極具煽動性的信號:美國不再屑於用「防禦」來包裝其軍事行動,而是準備赤裸裸地展示並運用其戰爭機器。

或許,特朗普在終結俄烏戰爭等外交議題上,並未取得顯着成果,其「和平總統」的自我宣傳遭遇現實挫折,據說,親自觀看中國閱兵式,也讓他很有受挫感。在這種雙重刺激下,通過這樣一個極具爭議性的、關於軍事的強硬舉動,可以成功將公眾視線從外交困境轉向其「強大的領導力」,試圖重新設定政治議程。

特朗普自稱「和平總統」並渴望諾貝爾和平獎,與此次更名行為構成了一個巨大的諷刺。這種矛盾正是其政治風格的典型體現。特朗普的「和平」並非基於理想主義或多邊合作,而是建立在「以實力求和平」的交易主義基礎上。他認為,只有展現出壓倒性的、毫不掩飾的武力威懾,才能讓對手屈服,從而換來對美國有利的「和平」。因此,展示「戰爭」肌肉被他視為實現「和平」的手段。

因此,特朗普將國防部更名為「戰爭部」,與其說是一項嚴肅的國防政策調整,不如說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服務於國內選舉的政治表演。它暴露了特朗普對強權政治的高度迷戀及其對國際秩序規範的無視。

然而,這種表演卻是極其有害的。言為心聲,名稱具備強大的心理暗示和政策導向作用。此舉會向全球釋放出危險且錯誤的信號,加劇國際社會的緊張與不信任,讓盟友不安,讓對手誤判。它迎合了民粹主義情緒,卻腐蝕了美國外交政策應有的審慎與戰略深度。

對於一個擁有無與倫比全球影響力的超級大國而言,領導人的言行理應促進穩定而非製造恐慌。特朗普這種「瘋狂的行為」,與其說是深思熟慮的戰略,不如說是為個人政治利益而進行的危險賭博,其對美國和國際社會帶來的長遠損害,可能遠超過一場短暫的政治秀所帶來的熱度。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熱點追蹤|將「國防部」改名「戰爭部」 特朗普意欲何為?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