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地球末日來臨,其中一個原因可以是人類的自相殘殺和自我毀滅。熱核戰爭足以摧毀地球。消息傳來,特朗普計劃將美國「國防部」更名為「戰爭部」。他在8月25日表示,打算將美國國防部恢復為歷史上的舊稱「戰爭部」。現時統治美國的軍事冒險主義者狐狸尾巴露出來了。
美國「戰爭部」成立於1789年,主要負責陸軍事務。二戰後,1947年重組,更名為「國防部」。特朗普認為恢復舊稱是對「勝利歷史」的致敬(一戰、二戰期間使用該名稱)。他的潛台詞是美國要準備進行第三次世界大戰。
「戰爭部」更符合特朗普的戰略風格。他強調「進攻性」(而非單純防禦),批評「國防部」名稱「過於保守」。本年3月,美國一項民調顯示54%的受訪者支持更名,國防部長海格塞斯也曾公開表態支持。白宮最近的這項決定不是特朗普一時衝動。
特朗普近日已正式簽署了行政命令,只等與國會協商,有待國會批准通過。共和黨現時控制了參政兩院的多數議席,估計通過更名的可能性不低。「國防部」名稱由法律確立,特朗普曾表示「可能無需國會同意」。現在看來,更名只是法律程序問題,估計在美國國內的爭議不大。名稱一旦改過來,極具象徵意義,反映美國政府窮兵黷武的本質。
筆者認為,全球現時戰雲密布、山雨欲來,和92年前(1933年)希特拉上台成為納粹德國獨裁者的情況十分類似。特朗普此舉釋放出美國軍事擴張的信號。特朗普聲稱要致力世界和平,其實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美國奉行軍事霸權主義,發動戰爭成癖,不停售賣武器。全世界酷愛和平的人民一定要團結起來,提高警惕。若更名成功,特朗普政府以「美國優先」為名,將改變國防戰略為戰爭戰略,和當年日皇裕仁99年前(1926年)上台後採取軍事擴張政策類似。
地球末日來臨的外在原因是外太空小行星撞擊地球。為了預防地球被小行星撞擊,有必要組成地球末日拯救隊。專家早已發現有一顆小行星現正全速向地球衝來。中國現正擬定主動撞擊這顆小行星、驗證防禦方案的可行性,目標是將其打偏、改變其現時航道、令其無法撞擊地球。
近地小行星是太陽系中對地球最具潛在威脅的天體。它撞擊地球的幾率極低,但如一旦發生,帶來巨大破壞,後果不堪設想。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近年積極進行小行星監測預警工作。
幾天前(9月4日至5日),第三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在安徽合肥召開,由深空探測實驗室與國際深空探測學會聯合主辦。會議主題是「小行星探測、防禦和資源利用」,聚焦小行星科學探索、行星防禦技術驗證及地外資源開發等前沿議題。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餘名代表參會,包括駐華大使、國際組織負責人及航天領域專家。中國在會議上宣布將實施小行星動能撞擊演示任務,驗證防禦技術的可行性。會議的成果包括深空探測實驗室與7個國際新夥伴簽署合作協議,推動跨國協作;國際深空探測學會進行首次學術年會,成果納入《全球深空探測合作路線圖》。
中國科學家宣布的「小行星動能撞擊驗證」是發射觀測器及撞擊器;先由觀測器抵近小行星監測其特點,然後再由撞擊器高速撞向小行星,評估撞擊效果。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中國的具體計劃是對一顆現正迎面而來的小天體發射動能撞擊器,在距離地球大約1000萬公里的地方和它交會,爭取以極大的動能撞擊這顆小天體、改變其軌道,讓它短期內不可能撞向地球。中方向全球發出合作倡議,在聯合監測、分享數據、成果研究等方面積極合作,共同建設小行星防禦體系,確保地球安全。
宇宙奧秘是科幻小說的永恒主題。筆者推薦《流浪地球》和《地球末日拯救隊》,裏面涉及有關小行星撞擊地球和人類應該怎樣應對以避免災難發生。現在科幻成真。中國如今提出探測撞向地球的小行星並致力解除末日威脅,很有科學前瞻性。簡單比喻,有點像斯諾克落袋式台球,講究撞擊力度和角度的精準技術。
中國科學家立志成為保衛地球的先驅者;為了維護人類的共同命運,可以稱為「地球末日拯救隊」。天體物理學告訴我們,宇宙由質量、能量和信息組成。信息又由時間、熵和對稱組成。信息包括人類目前已知的各種函數和常數。熵的發生過程,從事前的不確定性到事後的確定性,構成人類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宇宙規律有其對稱的永恒性(只在核弱力相互作用時才「宇稱不守恒」)。宇宙在膨脹中,充滿暗物質和黑洞。人類的知識在未知的世界中、人類的地球在既知的宇宙中,只是一粒微塵大小的過渡存在。
中國的科學技術現正高歌猛進,從「無限大」(撞擊小行星)到「無限小」(尋找中微子),正全面覆蓋。
中微子是難以直接觀測的「幽靈粒子」。中國在大灣區內先有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後有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兩周前(8月26日)已正式啟動運行,部分區域對公眾開放科普參觀,筆者打算通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當地科普機構官網預約參觀。探測和捕捉中微子、了解其質量排序,是為了研究宇宙起源等前沿課題,涵蓋高能物理、探測器技術、數據分析等科研領域。
中微子是粒子的一種。粒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根據其性質、相互作用和結構,可分為基本粒子和複合粒子。基本粒子包括費米子(構成物質的粒子)、夸克(6種、不同夸克通過核強力相互作用結合形成質子和中子等「強子」)、輕子(6種、不參與核強力相互作用,只參與核弱力和電磁力相互作用)、玻色子(傳遞相互作用的粒子)、規範玻色子(傳遞基本核動力,包括傳遞電磁力的光子)、希格斯玻色子(賦予其他基本粒子質量)。複合粒子由基本粒子組合而成,主要包括強子(由夸克組成)、介子、重子、原子核(質子+中子)、原子(原子核+電子)。
已發現的基本粒子(含反粒子)超過60種、強子(複合粒子)超過400種,其中大部分為短壽命的共振態粒子。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目前涵蓋17種基本粒子,但實際觀測到的粒子總數遠超此數,因為許多粒子是在複合態或高能態下的過渡產物(「即生即死」+「不生不滅」)。
中微子俗稱幽靈粒子,在科學研究和實際應用中為什麼重要?和撞擊小行星有什麼關係?筆者只知道中國正試圖揭示宇宙奧秘、探測終極天體現象。中微子能穿透黑洞,在超新星爆發等極端環境下,能夠攜帶其他粒子無法傳遞的信息。1987 年一顆超新星爆發時,中微子比光早到達地球數小時,成為首個被觀測到的信號。中微子的振蕩現象(類型轉換)可能為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研究提供線索,幫助構建更完整的宇宙模型。基礎物理學家還需要驗證和完善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中微子的微小質量(只有電子質量的百萬分之一)正挑戰現有的粒子物理學理論,研究中微子的性質可能推動新的粒子物理學理論誕生。中國還需要深化對中微子振蕩現象的研究。反中微子(「宇稱守恒」的表現、一正一反謂之道)是核裂變的副產物,通過探測其流量可以遠程監控核設施,防止核擴散是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核安全目標。中微子穿透地殼時可能攜帶地球內部物質的信息,未來或可用於繪製地核結構圖。中微子可以穿透任何障礙物,可實現跨地殼、跨海洋通信,尤其適用於軍事保密通信和深海探測技術。中微子可能影響生命體內的能量吸收過程,未來或可為人類健康和能量利用提供生命科學的研究新方向。
儘管中微子的應用現時面臨探測困難、束流強度不足等挑戰,但隨着技術進步,其潛力將逐步釋放。中微子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基本粒子之一,因為它幾乎不與任何物質相互作用、穿透力極強,所以才被謔稱為「幽靈粒子」。儘管難以探測,但它在科學研究和實際應用中具有重要意義。中微子對人體完全無害,每秒有數萬億個中微子穿過人體,但因相互作用的概率極低,半衰期極長,大約需要一光年厚的鉛塊才能夠阻擋一半,因此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任何影響。
現時全球有多個JUNO設施收集中微子,除了江門中微子實驗室外、主要是南極IceCube探測器;日本、歐洲和美國都有。筆者還在學習中,具體細節不多說了。
歸納一下,從撞擊小行星到研究中微子,中國的科技發展是為了捍衛和平,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了組建「地球末日拯救隊」和「幽靈粒子捕捉隊」。這就是今天的中國。遙望太平洋的彼岸,特朗普要把國防部改為戰爭部,潛意識是要戰爭不要和平,要破壞不要建設。凡是有理性認知的人,都一定要問他一句,這究竟是為了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