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香港可持續披露準則已於8月1日起生效。與此同時,市場上關於ESG(環境、社會和治理)熱度下降的討論日漸增多。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非常駐資深研究員、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ESG中心創始主任施涵博士指出,去年至今ESG領域確實出現資金流出、總量減少的情況。全球經濟下行與高通脹壓力下,部分企業及金融機構精簡可持續金融部門。
不過,施涵亦指出,ESG的「降溫」對中國企業而言,可能帶來一定的機遇。全球企業仍在推進ESG實踐,中國可利用寬鬆窗口加強自身建設。待未來氣候危機惡化、國際政治重心轉變,全球重新關注ESG時,企業便能以更堅實的基礎輸出中國標準與最佳案例。
談及當前是否是推進中國特色ESG標準的好時機,施老師表示,推動中國特色ESG標準具有必要性和價值。目前ESG及企業可持續發展工作由發達國家商業體主導,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其中話語權薄弱。許多歐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報告中中國元素仍極少,既不公平也缺乏多樣性。
推進中國特色ESG標準並非易事。施涵指出,首先需充分理解過去幾十年發展起來的國際主流ESG標準體系,而不是「重起爐灶」,這需要中國拿出具有推廣價值和普世意義的ESG實踐,獲得發展中國家乃至發達國家認可。而這依賴於兩類核心資源:一是具備國際視野的可持續發展人才,二是能在國際上平等展示中國先進ESG實踐的企業。
對於香港如何把握ESG「降溫」中的機遇,施涵提到,香港近年綠色金融發展值得肯定,但需突破「ESG投資回報率低於傳統投資」的爭議,這是市場反對ESG投資的核心理由。若香港能通過企業真實管理與信披、第三方評級機構及投資者的共同努力,用數據和實踐證明ESG投資能帶來更高長期回報,將對其綠色金融發展起決定性作用,也能讓ESG投資擺脫「犧牲收益換社會效益」的標籤。一旦實現這一點,香港將更易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吸引國際企業上市及投資的樞紐,進而通過綠色金融發展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編輯:楊楚依、章芸菲|主持:章芸菲|視頻拍攝及製作:鹿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