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上月4日,歷史學家許倬雲在美國匹茲堡去世,享年95歲。許倬雲(1930-2025年)祖籍江蘇無錫,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是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講座教授,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前他隨家人從大陸移居台灣,1953年(23歲)畢業於台大歷史系,1962年取得芝加哥大學人文科學博士。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中國上古史、文化史、社會經濟史,擅長跨學科方法,特長是以「考古學+社會學」研究大歷史。
這樣一位學者,筆者為什麼特別敬重?許倬雲一生飽受先天性肌肉萎縮症的困擾,這是一種導致肌肉無力和骨骼畸形的先天性疾病,和天文物理學家霍金的疾病類似,只是沒有那麼嚴重。他出生時四肢畸形,手腳內翻,足背向地,體重僅1.36公斤;6歲前無法自主活動,7歲才能坐立,8歲藉助圓凳挪動,13歲用拐杖才可以行走。
許倬雲青年時期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期間,接受過5次矯正手術,但未能根治疾病。2015年(85歲)經歷兩次脊椎大手術,術後僅剩四寸脊椎未動,無法低頭或彎腰,閱讀依賴電腦。五年前(90歲)徹底癱瘓,全身僅剩右手食指可活動,日常生活無法自理。許倬雲長期肌肉疼痛,晚年因骨骼與肌肉融合,神經損傷不可逆,喪失行動能力,但仍堅持通過口述寫作、參與學術對話。他身體受到如此限制,卻以驚人的毅力和堅強的信念成為史學大家,令人嘆服。
許倬雲著作包括《西周史》《漢代農業》《中國古代社會史論》(合稱「古代中國三部曲」);《萬古江河》《說中國》《中國文化的精神》(合稱「中國文化三部曲」);以通俗語言傳播歷史知識。他提出「大歷史觀」,打破傳統王朝編年史敘事方式,強調跨學科研究和多元文明互動。他的著作《萬古江河》《說中國》暢銷兩岸,通過大眾史學寫作,呼籲國人關注歷史與社會;去年以94歲高齡入駐微博,與公眾分享歷史見解;臨終前仍心繫家國,表達對兩岸統一的期盼。
許倬雲少年時的抗戰經歷,深刻影響他的一生。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許倬雲一家住在湖北,靠近前線,8年間不斷避難,一家人跟隨難民學校步行幾千里遷移到大後方,兩三個月換一個地方。他回憶抗戰是靠農村撐起來的。那時各地兵員撤退到農村,農村就成為前線。農村人二話不說,全部接納。多少糧食拿出來一起吃,沒有糧食大家一起捱餓。滿路的難民撤退往內陸走,沒有人欺負人,沒有人爭先恐後擠着上車或上船,都先讓老弱婦女先退走,自己留在後面。大路上奔走,多少老年人走不動了,對年青人說:你們走。這些經歷讓許倬雲對中國文化始終抱有信心。他堅定地表示:「中國不會亡,中國不可能亡」。
他在微博中回憶川軍開拔、前往台兒莊的片段:「長大後我才曉得,當年川軍派出一個師直奔前線,在台兒莊全部陣亡,從士兵到師長,一個不留。這是我最難過的事情,當時我才八九歲,知道他們要去為國打仗,我從小孩變大人不是年紀,而是心境。」他對侵華日軍的殘暴、對抗戰犧牲的軍民,表示「不能忘,忘不了」。93歲時(2023年)許倬雲在訪談節目中被問及有何畢生遺憾,他沉默後引用陸遊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哽咽道:「抗戰中長大的我,『中國』二字刻在心裏」。他的抗戰經歷深刻樹立其家國情懷,晚年希望歸葬家鄉無錫;希望他能如願,魂歸故里。
許倬雲以宏闊的史學視野和人文關懷,成為華語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歷史學者之一。他開創性地建立史學研究體系,發展出「大歷史觀」理論:突破傳統王朝編年史敘事方式,以文明互動和長時段視角分析中國歷史,強調中國作為多元共同體不斷走向國家統一和天下大同的演變過程。他以跨學科的方法,融合考古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重新詮釋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
許倬雲的大眾史學普及,更是一家之言。他的「中國文化三部曲」,以通俗語言闡釋中華文明特質,全球銷量超過百萬冊,其中《萬古江河》被清華大學選為大一新生的推薦讀物。他革新對歷史的書寫,將學術深度與可讀性結合,推動史學從象牙塔走向公眾,其著作被譯為多國語言,成為西方學界理解中國文明的重要窗口。《紐約時報》稱其為「中國文化的國際詮釋者」。
許倬雲晚年的思想貢獻,通過《往裏走,安頓自己》等作品,提出以歷史智慧應對現代困境,呼籲讀者們了解自己、同情他人。在《許倬雲十日談》中,他反思新冠疫情後的世界格局,強調文明對話與人類共同價值。他的成就不僅在於歷史專業領域的突破,更在於將歷史轉化為公共資源,啟迪大眾思考文明與人性。《萬古江河》,筆者呼籲大學生們應該人手一冊。
許倬雲在《萬古江河》中以江河流域擴展為喻,展現中國文化從起源到全球化的動態發展歷程,強調文明融合與空間變遷。他從「中原的中國」到「世界的中國」,分析中國文化版圖隨着歷史而拓展的過程;他分析儒釋道互動與民間信仰的嬗變;他描畫歷史上中國日常經濟社會生活的細節;通過例如佛教傳入和胡漢交融等案例,揭示中國文化的四方吸納與自我更新的「中國機制」,反思近代中國在西方科技衝擊下的文化困境與轉型,揭示中國從百年蹣跚到民族復興的必然過程。他突破「中國中心論」,以全球視角比較全球文明,注重庶民生活、聚焦非精英文化。筆者一書讀罷,嘆服之餘,淚水潤濕了雙瞳。
許倬雲在《說中國》中指出:中國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民族共同體。他提出的問題:「中國是什麼?我們是誰?」,以深邃的洞察力系統地解構「華夏共同體」的演變邏輯。他採用「系統論」的視角,綜合天文地理、社會制度等要素,聚焦「共同體」本質,捨棄細節敘事,提煉中國歷史上每個時代的核心特徵和關鍵轉折。
筆者認為,他的「大歷史」觀點酣暢淋漓,以歷史學開拓歷史。《萬古江河》是一部文化傳記,展現中華文明的生長軌跡;《說中國》是一把解剖刀,揭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共同體的內在邏輯。他的著作對「台獨」是有力的駁斥和警醒。他從歷史維度論證中國統一的歷史連續性;呈現出中國是一個連續的、不可分割的整體,論證了各民族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相互交流融合的過程,表明中國是在漫長歷史進程中逐漸凝聚而成的統一的命運共同體。許倬雲從歷史文化根源上否定了「台獨」分子妄圖將台灣從中國體系中割裂出去的荒謬觀點。他強調統一的必然性,強調中國在不同歷史時期雖然經歷了分合變化,但統一始終是唯一的主流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對中國統一起着頑強的、凝聚的、向心的推動作用。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是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台獨」違背了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和趨勢。中華文化的傳承有其多元一體性,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價值觀、倫理觀、道德觀和審美觀。這些元素貫穿於整個中國大地,包括台灣地區。台灣與大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共享着漢字、儒家思想、傳統節日等豐富的文化遺產。「台獨」勢力試圖通過「去中國化」來切斷台灣與大陸的聯繫是此路不通,和許倬雲為我們展現的中國文化萬古江河傳承遞嬗的事實背道而馳。
中華民族有其堅韌不拔、團結奮進的精神品質。這種精神品質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和文化積澱的過程中形成的,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財富。台灣同胞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一直深受這種精神品質的滋養。「台獨」行徑破壞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統一,與國家利益和民族精神正面衝突。全世界凡是客觀理性的、有正確認知的人,都認同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明白這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事實。許倬雲的觀點,從學術層面佐證了中國對台灣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構建了中國在不斷演化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團結統一的概念,強調了國家主權的整體性和不可分割性。許倬雲的觀點有助於我們認清「台獨」逆歷史潮流而動的本質和危害。
現時台灣島內民意已逆轉。賴清德被定義為台灣地區400年來最大的漢奸。洪秀柱、吳成典和宋楚瑜支持兩岸和平統一的表態,還有一大批熟悉的姓名,從傅崐箕、鄭麗文,到侯漢廷、陳之漢,都明確而堅定。許倬雲還有一本巨著《台灣四百年》,以今天台海形勢,筆者認為是又一本必須一讀的參考書。
筆者謹以此文,表達對史學大師許倬雲的崇高敬意。南京大學有輓聯:「道在其身,杏壇休坐即華夏;魂歸故里,東林古今皆聖賢」;網上有不知名的輓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史海鈎沉照日月;懷家國之情,繫文明之思,書山立論耀星辰」。「九州同悲」是許倬雲今天的切膚之痛。筆者認為,將來紀念他逝世周年之時,橫批肯定會是「九州同慶」,「以告乃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