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今年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由圈傳媒與著名作家屈穎妍特別合著的「K2搜尋——抗戰勝利八⼗周年」系列之《我以我⾎薦軒轅——⼆⼗八個蕩氣迴腸的故事》(下稱《我以我⾎薦軒轅》),今⽇(6⽇)舉⾏新書發布及分享會。


共有約200名來⾃各個界別的⼈⼠出席是次活動,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紫荊⽂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正中,中聯辦宣⽂部副部長林枬,⾹港齊⼼基⾦會董事楊燕芝,聯合出版集團副董事長李濟平,教育局副秘書長陳碧華,著名藝⼈譚詠麟,著名作家屈穎妍,圈傳媒總社長、青識教育發展中⼼董事張瑞蓮等。是次新書由三聯書店出版,並獲得⾹港齊⼼基⾦會和青識教育發展中⼼的全⼒⽀持。

梁振英:甲午戰爭輸在⼈⼼不齊 籲港⼈辦好民間外交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分享環節上,分享6年前與家⼈曾到過⽇本山⼜縣下關市「春帆樓」的經歷,這是滿清在甲午戰爭後被迫簽署割讓台灣的不平等條約《⾺關條約》的地⽅,他提到甲午戰爭戰敗的原因,並非當年裝備不⾜,⽽是「輸的是⼈⼼,⼈⼼不齊」,以及「輸的是訓練」。他表⽰,要「以史為鑑、以史為訓」,中國⼈要繼續過和平⽇⼦,必須強國建設,強國就要強軍,使任何有意圖、有野⼼再次侵略中國的其他國家,不敢輕舉妄動、不敢放肆。
梁振英指出,強軍需要有社會發展、經濟發展作為基礎,沒有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是不能有強⼤和持續強⼤的軍隊,⽽在我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推進強國建設的問題上,⾹港⼈是完全可以幫忙的,過程中仍有很多空間可以給⼤家做貢獻、做犧牲。這些犧牲並非戰爭時期那種⽣命或個⼈安全的犧牲,⽽是個⼈利益、經濟利益、時間。如果我們能夠多⼀點奉獻和犧牲的精神,能夠多點團結、多點談集體的利益,少點談個⼈利益,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必然可以做得更加好。
梁振英表⽰,國際形象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如何將中國⼈的歷史和未來,向外國⼈講好,辦好民間外交,展現我們中國⼈可信、可愛、可敬的形象,⾹港⼈在這⽅⾯⼀樣可以貢獻⼒量。他強調,「不要以為我們在⾹港不當兵(不⽤服兵役)、不做內地公務員,國家⼤事就與我們無關,不是的。我們⾹港⼈確實可以有很多空間做事。」

丘應樺:應教育年輕⼈知道根從哪裏出來才會報效國家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是愛國詩⼈、抗⽇英雄丘逢甲的嫡孫,他在分享環節時提到滿清在《⾺關條約》下割讓台灣,台灣的同胞非常悲憤,祖⽗丘逢甲其後離開台灣時,寫了六⾸離台詩。丘應樺⼀度哽咽地說:「有⼀⾸聽完都想哭,他說『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可回天』,可以看到真的很沒希望。」
丘應樺呼籲在場教育界要幫助年輕⼀代認識歷史,他說東南亞華僑在抗⽇戰爭期間有些回來從軍,有些則捐錢,他們沒有忘記⾃⼰的根,強調「我們中華民族非常重要,我們的根、⾎脈從哪裏來」。他指出,很多年輕⼈都不知道清朝簽了多條不平等條約,認為如果他們連清朝時期,中國受到諸多外來勢⼒的壓迫都不知道,又何來歸屬感,更遑論為國家出⼒貢獻。他更指出,2019年反修例風波期間,已經看到問題存在,希望往後在教育⽅⾯要多做功夫,讓年輕⼈明⽩⾃⼰的根在哪裏。他以⾃⼰為例,曾帶三位孩⼦返鄉尋根,當祭祖時他要求孩⼦們在祖墳前三跪九叩,要他們認祖歸宗,知道根從哪裏出來,「你才會報效你的地⽅、報效國家。」
丘應樺又說:「國家今⽇的強⼤是因為我們團結的結果,我們經常說吾輩必須⾃強,才可以排除被⼈排斥和壓迫。今⽇中國的強⼤,從9⽉3⽇的閱兵看得很清楚,我們希望我們同⼼協⼒貢獻祖國。」

譚詠麟:青訓很重要!從⼩開始教育免受假消息影響
著名藝⼈譚詠麟的⽗親譚江柏曾在⾹港當⾜球員,卻由球場打到上戰場,在全⾯抗戰爆發後到了雲南,擔任華僑第⼗⼆運輸⼤隊隊長,並訓練「南洋華僑機⼯回國服務團」(南僑機⼯)⽤槍和駕駛卡⾞。譚詠麟在分享環節時,憶述⽗親曾與⽇軍⽣死搏⾾,當時「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差點死於槍下的驚險時刻。
譚詠麟還提到要教育年輕⼈相當重要:「像⼀⽀球隊⼀樣,青訓很重要,因為年輕⼈是未來社會棟樑,如果底做得不好,可能被外⾯的資訊、抹⿊的消息影響,就會有很多事都不認同,變成不是⼀條⼼。」他認為現在很多科技這麼發達,接收很多外來資訊,因此⼀定要從⼩學⽣就要開始給他看,讓他認識到外⾯世界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避免受假消息所影響。

許正中:助年輕⼀代增強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
紫荊⽂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正中在致辭時表⽰,這本書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望,更是對精神的傳承。它讓我們深刻感受到,在那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中,無數先烈以⾎⾁之軀築起民族救亡的長城,以「我以我⾎薦軒轅」的錚錚誓⾔,踐⾏了對國家、對民族的無限忠誠。他們的勇氣與犧牲,是今天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重要精神基⽯。他希望通過這本書讓更多⼈特別是年輕⼀代,了解歷史的真相,銘記民族的苦難,感受愛國的氣節,從⽽增強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建設⾹港,建功當代。

劉智鵬:平凡的普通⼈為國家民族書寫不平凡的歷史
⽴法會議員、嶺南⼤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雖因公務無法出席是次活動,但也撥冗為新書作序,他在序⾔中提到,書中的每個故事都如同⼀盞明燈,照亮了歷史的暗角。這些⽂章不僅是對英雄的讚美,也是對每⼀位普通⼈的尊重。這些平凡的普通⼈,在艱苦的環境中憑着堅定的信念,為國家民族書寫了不平凡的歷史。他希望讀者能在書中找到共鳴,成為團結⼒量的延續者,並將勇氣與信念代代相傳。

屈穎妍:學校每星期說⼀次故事 相信可以改變⼀代⼈
「說口號很容易,說故事就很難,但說故事是⼩朋友最愛聽的。」著名作家屈穎妍在分享環節時指出,今⽇邀請了很多教育界⼈⼠到場,她相信就算這本書的故事成不了教科書,但可以作為課外書或⽼師的教材,無論是早會或什麼時候都好,只要每次說⼀個故事給全校聽,「每個星期說⼀次,⼀年就有多少故事?⼗年有多少故事?我相信這樣做,可以改變⼀代⼈。」

張瑞蓮:呼籲全港學界⼀起努⼒向青年學⽣講好歷史故事
圈傳媒總社長、青識教育發展中⼼董事張瑞蓮表⽰:「《K2搜尋》⽤聲、影、畫去講中國故事,我們精挑細選了28個故事結集成書,希望有更多的⼈知道,在國家很慘烈的⼀段歷史過程中,如何光復我們的⼟地,希望這些內容可以去得更遠,青識教育發展中⼼亦會捐出超過⼀千本書,送到全港的中⼩學,讓他們的圖書館最少有⼀本這本書,將歷史教育帶給新⽣代的青年學⽣,讓更多的青年學⽣知道這些事跡,將愛國精神傳承。我在此呼籲全港學界⼀起努⼒,向青年學⽣講好歷史故事,因為如果我們對歷史沒有認識,我們很難再講將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