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企業責任豈容推卸?熱氣球風波揭露的不只是安全問題

文/鍾裕庭

近日中環海濱熱氣球節引發的爭議,正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案例:一家私營企業在未成功取得載客升空牌照之前,便大肆推動升空體驗活動,其後因安全測試不符合標準而未能提供服務,卻只表示政府不批出牌照,隻字不提自身熱氣球曾出現傾側等安全風險。這種誤導公眾、推卸責任的行為,應予以嚴正批評。

從報道可見,公司負責人強調活動籌備8年,年初向政府申請臨時公眾娛樂牌照,惟至活動開幕當日下午,僅獲政府簽發不准載客、只限專業人員的駕駛牌照。負責人又強調過去不斷與政府磋商,「努力去跨越政府每一個要求」。事實上,負責人的言論只是試圖掩飾他們由始至終未能獲得熱氣球載客許可的事實。籌備了8年的時間,即明知這是一個風險極高的活動,卻仍然在未取得許可前便宣傳顧客可付費享受體驗,完全是一場鋌而走險的商業冒險。

政府回應指出,民航處與公司早在8月20日進行測試,表現並不理想。直至開幕前一日,政府再度派員到場測試,經慎重考慮下才准許專業人員駕駛升空。中環一帶人煙稠密,政府基於安全理由拒絕批出載客許可,是負責任、專業、且必要的判斷和做法。

當主辦方接受傳媒訪問時,他們並未徹底承認錯誤,而是有意無意地選擇性陳述,導致公眾將不滿情緒轉向政府,讓市民誤以為是政府出手阻撓,實質是企業逃避自身責任的典型手段。

事實上,企業將自身問題轉嫁給政府絕非個例。近年本港不少活動主辦單位以「不可抗力」為由臨時取消或更改活動,試圖引導輿論,卻隱瞞真正原因——可能是準備不足、資金問題、技術失敗或安全隱患。企業應以負責任的態度面對問題,公開透明地向公眾交代事件全貌,而非利用片面資訊引導輿論。同時,消費者也應提高警惕,理性判斷事件背後的原因,不被輕易帶風向。

最後,企業舉辦活動,尤其是涉及公眾安全的高風險項目,應恪守最高的專業與誠信標準。若只顧營利,輕視準備,出事後又試圖誤導輿論、推卸責任,則不僅是商業道德問題,更是對社會整體利益的損害。這種做法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更是在透支公眾信任,消耗香港作為國際盛事之都的信譽。「盛事之都」的金漆招牌,需要政府、企業與市民共同守護,絕不容許因企業的不負責行為而有所玷污。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相關閱讀:

熱氣球節|主辦方創辦人疑涉「美斯缺陣」風波 董事遭滙豐追討152萬

熱氣球節|載客升空未獲批煞停 消委會接9宗投訴涉款1.7萬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企業責任豈容推卸?熱氣球風波揭露的不只是安全問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