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琳
香港中四學生潘同學憑AI醫療輔助平台「藥倍安心」(MediSafe)橫掃多個本地及國際獎項,卻因「請槍」爭議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隨着潘冬平夫婦近日宣布主動放棄所有獎項,這場持續多月的風波似乎暫告一段落。然而,這並不僅僅是一次個人的選擇,更是一個值得教育界深刻反思的契機。
事件背後暴露出科創比賽中公平與透明的挑戰:從原創性認證到私隱保護,從技術應用到倫理規範,這些問題不僅考驗參賽者,更考驗比賽機構和學校對科創教育的設計與執行。透過分析此次事件,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優化科創比賽機制,以及如何在校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讓科創比賽真正成為學生成長與創新的搖籃。
優化科創比賽機制:建立公平與透明的標準
科創比賽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解難能力,但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確保比賽機制的公平與透明。以下幾點建議或可為未來的改革提供方向:
首先,應引入詳細的技術溯源機制。參賽者可以被要求提交完整的開發日誌、代碼歷史紀錄及技術方案,並對使用的第三方工具進行聲明。例如,開發過程中的每一步紀錄可作為評審的依據,幫助評委更準確地判斷作品的原創性與技術實現程度。
其次,設立多層次的評審制度。比賽可以根據作品的特性分為「概念創新獎」和「技術實現獎」兩個層級,對創意的獨特性和技術的完成度分別進行評價,避免資源不均導致評比失真。
最後,提升評審透明度至關重要。在保護參賽者隱私的前提下,適當公開部分參賽作品的技術文檔或開發過程記錄,讓公眾有機會監督評審過程,增強比賽的公信力。同時,針對涉及敏感數據或倫理問題的項目,應提前要求參賽者提交倫理審查文件,確保數據使用合規且符合道德標準。
校內推動科技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除了比賽制度的改進,更重要的是從校內教育着手,營造支持創新的氛圍,讓學生不僅能參賽,更能在平時的學習中體驗科技的魅力。
首先,學校應提供多元化的科技教育資源。建立創新實驗室,配備基礎編程、人工智能、機械人等設備,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和自由探索的空間。同時,與高等院校和科創企業合作,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業界專家,參與真實的科研項目,從而激發他們對科創的興趣。
其次,融入科技倫理教育至關重要。將「科技倫理」納入STEM課程,教授學生關於數據私隱、版權保護及人工智能應用等道德問題。這不僅能幫助學生避免在創新過程中觸碰法律與倫理的紅線,更能讓他們在思考技術應用時,注重其對社會的影響。
第三,學校應鼓勵多元化的創新項目,而不僅僅是針對比賽的作品。例如,可以設立校內創科展覽,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創意,或推出創新資助計劃,為有潛力的項目提供支持。這些措施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並幫助他們在實踐中培養解難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最後,建立健康的競爭文化同樣不可或缺。學校應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參賽,強調參與過程的重要性而非結果。同時,為因比賽壓力或爭議而受影響的學生提供心理支援,確保他們的身心健康不受損害。
讓科創比賽成為創新教育的基石
「藥倍安心」事件為香港科創比賽及教育制度提供了一次反思的機會。作為教育者,我們應意識到,科創比賽的價值不僅在於分出勝負,更在於為學生提供一個公平、透明且充滿激勵的環境,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並學會尊重誠信與倫理。
未來,唯有當我們的教育體系能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與道德意識,科創比賽才能真正成為培育創新人才的搖籃。當每位學生都能在陽光下公平競爭,並在創新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香港科創的未來才會充滿希望與無限可能。
(作者為未來教育協會學生事務部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