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孫中山致力國民革命40年的三個階段

文/關品方

孫中山致力國民革命40年,筆者認為可以分為3個階段,從1885到1911是第一階段,1912到1921是第二階段,1922到1925是第三階段。三個不同階段有不同重點。

第一階段共26年(從19歲到45歲),孫中山通過思想啟蒙、組織動員、經濟支持和情感聯結四大核心策略,成功凝聚海外華人成為革命的中堅力量。今年是孫中山逝世100周年。百年後回顧起來,孫中山在他生命最後4年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劃時代的鋪墊,他在1922至1925的最後階段的轉變,是他在積累了第二階段的10年痛苦摸索之後的重大轉折;是參考了俄國大革命的成功經驗之後轉向相信社會主義,認為要依靠被壓迫的廣大群眾才能夠取得革命成功,因此制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可惜他出師未捷身先死。孫中山1924年初改組國民黨之後,做了很多事情推動國民革命向前邁進,包括成立黃埔軍校,成立廣東大學(今天的中山大學),成立農民講習所。他當年儘管積勞成疾,抱病在身,仍奮力親赴北平和北方割據的各軍閥談判、謀求統一中國。

孫中山革命工作在第一階段的突破,是從28歲(1894年)創立興中會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8年間經過10次起義失敗。第二階段是1912到1921(10年),第三個階段是1922到1925(4年)。貫穿這三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始終離不開凝聚海外華人支持革命的力量。

孫中山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前,總共領導了10次武裝起義均以失敗告終。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發第11次起義取得成功,拉開了各地響應的序幕,統稱「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持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孫中山領導的10次起義包括1895年(廣州),1900年(惠州),1907年共4次(潮州黃岡,惠州七女湖,防城,鎮南關),1908年(欽州),1908年(河口),1910年(廣州新軍),1911年(廣州黃花岡)。第10次起義最為慘烈,死難烈士之中,有名有姓的共72人,史稱黃花岡七十二烈士。

孫中山凝聚海外華人支持革命,有以下的具體方式。

首先是思想啟蒙,喚醒民族意識。他創辦革命報刊,在檀香山、南洋、美洲等地創辦《民報》等報刊,揭露清廷腐敗,傳播民主共和思想。他到處巡迴演講,深入華僑聚居地區(港澳、東南亞、北美),以廣東話、英語演講,闡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目標,激發愛國熱情。他發展出三民主義的理念,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號召,契合華僑對祖國強盛的渴望,逐步形成思想共識。

其次是組織動員,構建革命網絡,成立革命團體。孫中山1894年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首批會員有80%是華僑。1905年改組為同盟會,加強組織性,在海外設立分會,形成「凡有華僑處,必有革命組織」的格局。他又培養骨幹,通過思想碰撞、秘密集會等方式訓練華僑革命者。在清廷眼中,孫中山的同盟會是非法叛逆集團,他卻能夠號召不少華僑青年參與並為革命犧牲性命,可見孫中山作為領袖凝聚同志、站在道德高地的人格魅力。

再其次是爭取經濟支持,通過多種渠道籌款。倒如直接募捐,演講後現場號召捐款,當年報章廣泛報道華僑「解囊相助,不遺餘力」,據統計,17年間累計捐款高達800萬銀元(1894至1911年)。孫中山又發行革命債券:例如1904年在檀香山發行「軍需」債券,承諾革命成功後十倍償還,增強華僑的參與感。另設會費與義捐,興中會會員需繳納會費,部分華僑變賣家產資助革命。他的兄長孫眉捐助不少,歷史應記他一功。

最後是情感聯結:強化中國人身份認同;通過鄉誼紐帶,以同鄉情誼(主要是廣東和福建省籍的華僑)為基礎,建立信任;通過承諾未來權益,革命成功後華僑可參與國家建設,享有優先權利。華裔華人華僑的群體,全球一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紐帶獨特之處。

孫中山個子不高,但他學貫中西的教育背景、語言能力(粵語、英語)及堅定信念,使其在華僑中具超乎常人的號召力。1896年,孫中山(30歲)在倫敦被清政府綁架並監禁。他在香港學醫時的老師康德黎利用輿論壓力,將此事公之於眾,最終迫使清政府在12天后釋放孫中山。倫敦蒙難後,他享有國際聲譽,Dr SUN Yat Sen (孫逸仙)全球知名。

孫中山致力國民革命的歷史意義,是將海外華人從「一盤散沙」凝聚為「革命之母」;其策略不僅推動辛亥革命成功,更為後世僑務工作提供典範,是革命統一戰線的初始形態。華人對現代化的國家情感和民族觀念,是自從興中會成立和中日甲午戰爭以來才逐漸孕育出來的;以前只知道有君臣、皇帝和庶民。中華民族(融合多民族而凝聚成中國)這個概念,首先是梁啟超提出來的。孫中山發展出三民主義,國民革命不單是推翻滿清,是為了人民共和。

思想引領,行動組織,經濟支持和情感共鳴,這四個方面是團結和凝聚海外力量的永恒邏輯,孫中山的歷史功績可謂永垂不朽。

第二階段(從1912至1921),民國初創,軍閥混戰,列強獵食,先有袁世凱稱帝,後有張勳復群;一戰4年(1914至1918),旱澇交替導致失收,貧下中農飢寒交迫;工礦企業野蠻發展,工人階級備受剝削;1917年俄國大革命成功,共產主義思潮席捲全球。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勃興,1919年五四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孫中山在這10年間,堅持領導國民革命,幾度流亡海外,人到中年而不屈不撓,思想上和行動上逐漸邁向成熟。筆者深思細想之餘,深感孫中山終生堅持、捨我其誰的抱負,真是難能可貴。

在此階段,孫中山的革命重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維護共和制度,1912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試圖通過法律手段維護民主共和制度。然而,由於革命黨人對鞏固政權認識不足,政權最終落入袁世凱手中。此後,孫中山積極參與反對袁世凱和張勳先後復辟帝制的鬥爭,1913年進行二次革命,1915年進行護國運動。孫中山反對地方割據,尋求和平統一。面對辛亥革命後南北對峙的複雜局面,他竭盡心力謀求和平統一全國。他提出「謀國之道,苟非變出非常,萬不得已,不宜輕假兵戎,重為民困」,多次與袁世凱等北方軍閥進行談判,推動和平統一進程。1912年,他為換取「民國統一,永無僭亂」,委曲求全讓位給袁世凱;1918年他接受袁世凱的邀請北上「共商國是」,開啟南北和談。他不斷探索革命新路徑。在多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開始深刻反思。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給了他新的啟示。他致電列寧和蘇維埃政府,表示欽佩並希望合作;從此開始思考國民革命真正的成功之路,和蘇聯的聯繫逐漸緊密。幫助他和蘇聯聯絡的具體工作從宋藹齡轉為宋慶齡(宋藹齡幫助丈夫孔祥熙、聯同弟弟宋子文忙於金融事務,讓二妹宋慶齡接替她、負責孫中山國際事務秘書的工作)。

孫中山第三階段的國民革命,從1922年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孫中山與蘇共、中共和共產國際逐步展開合作,最終採納了改組國民黨、聯合工農群眾、創辦軍校和農校等建議,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革命注入新的活力。孫中山明白到要致力革命武裝建設,革命黨人必須擁有自己的軍隊。1923年,他委派代表團赴蘇聯考察。代表團回國後,孫中山決定創辦軍校,組建現代化的、正規的國民革命軍。1924年6月,黃埔軍校正式開學,成為培養革命軍事人才的重要基地,為後來中國的革命鬥爭和抗日戰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第三階段,孫中山的革命重點已從維護共和體制、尋求和平統一,轉向探索革命路徑(親俄親共、依靠農工)和建設革命武裝(軍隊建設、準備北伐)。

孫中山與蘇聯的具體合作(1923-1925)是近代中國革命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開端。當年孫中山陷入困境,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失敗,缺乏革命根據地和軍事力量,亟需外部支持。蘇聯十月革命後,列寧推動世界革命,支持亞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勢力成為重要合作對象。一戰後,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蠶食和欺凌加劇,中國陷入四分五裂的危機。孫中山意識到需要聯合國際上「以平等待我」的新興革命力量對抗帝國霸權主義。

1918年,孫中山致電列寧祝賀十月革命成功,開啟雙方聯繫。1920年,蘇聯代表維經斯基訪華,與孫中山討論合作的可能性。1922年,馬林以共產國際代表身份會見孫中山,提出「以俄為師」的建議。1923年1月,蘇聯代表越飛(Adolf Joffe)與孫中山在上海會談,簽署並發表《孫文越飛宣言》,核心內容包括蘇聯承認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在廣州組織的中華民國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蘇聯支持中國的國民革命,同意提供軍事和財政援助。孫中山同意和俄國聯手,允許中國共產黨成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孫中山隨即着手改組國民黨,深化和蘇聯及中國共產黨的合作。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標誌着國共合作正式形成。蘇聯派遣軍事顧問(以鮑羅廷為首)協助國民黨建立黃埔軍校,培訓軍官。雙方有合作基礎,因為有共同目標。孫中山的反帝反封建、統一中國的主張,與蘇聯推動世界革命、反對列強在華橫行霸道的戰略基本一致。蘇聯提供資金、武器和軍事技術援助國民政府,孫中山同意蘇聯在華支持中國共產黨的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孫中山與越飛、鮑羅廷等蘇聯代表建立了良好的個人關係,推動了合作的進程。蘇聯的支持使國民黨迅速壯大,為北伐戰爭奠定基礎。中共通過加入國民黨擴大了影響力,培養了幹部骨幹。在這過程中,為全世界開創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友好合作、互相支持的先例。

可惜的是,孫中山因為積勞成疾,1925年3月12日醫治無效、不幸逝世,終年僅59歲,十分可惜。筆者認為,如果孫中山能夠多活5至10年,中國的革命形勢可能完全不一樣,第一次國共合作也不會只是維持了短短3年(1924至1927)。

歷史沒有如果。筆者認為,從1925年到今天,回顧百年來的變遷,只有一個如果。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群眾、沒能夠認清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就沒有1945年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沒有戰後80年來踔勵奮發的豐功偉績。歷史是人民書寫的,社會主義是人民的抉擇。今天中國共產黨黨員超過1億人,中國國民黨黨員只有32萬人,真正自行繳納黨費、承認自己仍歸屬於國民黨黨員身份的只有4萬人。今年的九三閱兵是強國建設、強軍建設和民族復興的新征程、新的出發點。歷史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道路儘管是曲折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百年回眸,脈絡分明。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孫中山致力國民革命40年的三個階段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