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秦漢
202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天安門廣場舉行。45個受閱方(梯)隊、約2400人組成的解放軍聯合軍樂團與合唱團、近200架參閱飛機集結,現場與全球直播觀看人數破紀錄。這場閱兵不僅是中國的歷史迴響,更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與多元評價,主流共識與少數差異化聲音交織,勾勒出全球對中國歷史擔當與和平理念的認知圖景。
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與參與
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等國際主流媒體將此次閱兵視為「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時刻」,指出俄羅斯總統普京、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恩、印度尼西亞總統普拉博沃、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等多國領導人和政府首腦密集赴華出席,凸顯活動高規格與廣影響力。外方嘉賓的參與背後,折射出三重態度:一是多國政要的高規格出席,體現對中國紀念活動的重視;二是嘉賓覆蓋世界五大洲,反映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歷史貢獻的普遍認同;三是政府代表與民間人士共同參與,讓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記憶在傳承中更鮮活。


值得關注的是,外交細節中蘊含的文化共鳴與歷史情誼。普京訪華專車印有象徵中國傳統文化中「繁榮與財富」的「8」字車牌,為「金色俄羅斯」系列總統專車注入文化意涵,豐富中俄交往的人文色彩;金正恩的赴華專列則被朝中社解讀為「七十餘年友誼的迴響」,從二戰時期中朝並肩作戰到新時代多邊舞台相互支持,兩國情誼沿歷史脈絡延伸,成為閱兵之外的重要國際敘事亮點。
國際評價的四大核心共識
一、肯定中國在二戰中的關鍵歷史貢獻
國際社會普遍認可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地位。歐洲輿論強調,中國人民在14年抗戰中承受超3500萬軍民傷亡的巨大犧牲,卻在苦難中凝聚力量、團結一致抗擊日本侵略者,長期牽制日軍主力,為同盟國在太平洋、歐洲戰場的戰略反攻爭取關鍵時間,貢獻「不可替代」。德國專家學者指出,二戰主流敘事曾長期聚焦歐洲戰場與柏林陷落,中國的犧牲與貢獻常被忽視,而此次閱兵正是對這段「被遺忘歷史」的正名。俄羅斯總統普京更直言,共同慶祝勝利「是對兩國人民二戰英勇事跡的致敬,更是對共同捍衛歷史真相和正義決心的證明」,明確將中俄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並列,認可中國的歷史分量。
二、讚嘆中國國防現代化的卓越成就
閱兵式上集中亮相的國產現役主戰裝備,成為國際媒體關注焦點。坦克、無人機、核導彈、隱身戰機等裝備悉數登場,尤其海陸空三個無人作戰方隊展示的新型無人潛航器、無人戰車、無人機,被英國廣播公司(BBC)視為「中國軍事領域革新的信號」,表明中國軍事力量從「規模優勢」向「科技密集+質量效能」轉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分析,這些裝備覆蓋陸、海、空、天、電多領域,印證中國國防工業自主研發能力已躋身全球前沿;《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則提到,高超音速導彈等裝備的列裝,雖展現強大戰略威懾力,但軍隊嚴明的紀律性與專業性,恰恰反駁了「中國威脅論」,凸顯中國國防建設的防禦性本質。
三、認可中國國際地位與影響力的提升
加拿大《環球郵報》指出,多國政要齊聚北京觀看閱兵,本質是對中國日益增強的外交影響力與國際地位的認可。西班牙《世界報》更將閱兵直接定義為中國「重申大國地位的時刻」,認為中國通過紀念抗戰勝利,向世界展示了負責任大國的歷史自覺——既正視自身犧牲,也承擔維護國際秩序的責任。路透社與法新社進一步分析,中國秉持的「和平發展」「多邊主義」「共同安全」理念,與部分國家的「單邊霸權」邏輯形成鮮明對比,在全球治理困境下贏得廣泛共鳴,這也是多國願意參與此次紀念活動的深層原因。
四、共鳴閱兵傳遞的和平核心意義
從紀念先烈的肅穆儀式,到最後放飛8萬羽和平鴿與8萬隻氣球,中國以具象化方式傳遞「銘記歷史是為了避免戰爭」的內核,引發國際社會普遍共鳴。古巴拉丁美洲通訊社明確表示,中國軍隊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此次閱兵進一步凸顯中國為全球穩定作更多貢獻的決心;德國資深記者、德中友好協會主席菲利克斯·庫爾茨則從歷史反思角度評價,「這樣的紀念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思,更是提醒世人珍惜和平的契機」,與德國國會大廈作為二戰歷史見證、時刻警示反思的意義形成跨時空呼應。
儘管主流評價積極,少數國家或媒體仍基於意識形態差異、地緣政治博弈,提出保留或批評,但其影響力有限。
歷史傳承與未來展望:以史為鑒,共護和平
回望歷史,中國14年抗戰開闢的東方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終勝利奠定重要基礎;立足當下,此次閱兵既是對先烈的告慰,也是對「中國實力每增強一分,世界和平就多一分保障」理念的踐行。德中經濟、教育和文化協會主席貝恩德·安邁爾特別提到,2025年恰逢聯合國成立80周年,中國在紀念抗戰勝利的同時,更應在推動聯合國改革、維護多邊合作中發揮引領作用——這既是國際社會的期待,也是中國作為二戰戰勝國與聯合國創始國的責任。
正如歐洲社會達成的共識:「以史為鑒,才能避免重蹈覆轍;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停留在過去,而是為了開創共同的明天。」中國通過九三閱兵,不僅重申了對歷史的敬畏、對和平的堅守,更向世界傳遞出明確信號:一個強大的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捍衛者,將與各國一道,從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中汲取力量,共同應對當下的全球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