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西九虧損困局 有何解決之道?

文/黎岩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向立法會提交報告,西九文化區財赤繼續擴大,2024/25財年赤字達7.69億元,按年升33%;基本收入按年大跌18%,由10.61億元減少至8.71億元。他們解釋虧損的理據是,盡管2024/25年度訪客人次及活動數目持續上升,但受制於環球政經局勢不穩、市民和旅客消費習慣等,門票收入、籌款、節目收入都減少。

根據2008年訂立的《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條例》,特區政府向西九管理局一次性注資216億港元,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負責統籌規劃、發展及營運西九文化區,以商養文,以文促商,達致收支平衡並略有盈餘的營運模式。

文體旅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面對連年持續的虧損,西九員工成本開支卻大幅增加1.23億元達5.71億元!根據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人力資源報告的資料,截至2024年3月31日,西九管理局共聘請了超970名員工。若以此基數概算,西九管理局平均年薪高達58萬元,明顯高於一般公營文化團體人工。值得關注的是,管理團隊成員僅有一半來自香港,15%來自亞洲其他地區,而35%來自世界其他地區如歐洲、美國及澳洲等。如此「高層次」的管理團隊,為何卻對西九連年虧損束手無策?以至於各界強烈質疑,政府216億港元的本金,加上過去15年利滾利過程中產生的80億港元名義投資收入、也即近300億港元的龐大資金都用到哪裏去了?

文件亦顯示,雖然西九赤字增至7.69億港元,但與2021/22財政年度的7.72億元及2022/23財政年度的7.18億元大致相若。儘管如此,管理局聲稱已經達成政府訂立的所有財務紀律關鍵績效指標,包括每三年營運赤字上限,以及員工成本佔每年總營運開支的比例上限。

西九虧損已經成為大眾十分關心的社會議題。如何解決長期虧損難以為繼的困局,特別是面臨今年年底西九財政完全乾塘的困局,西九管理局亦極力爭取廣開財路,政府亦批准西九科出售西部閒置土地建設住宅項目,管理局得以據此向外舉債支持營運。然而,在現時地產市道低迷的不利環境中,就算是賤賣土地,勉強可以維持三五年的正常營運,在五年十年之後,又將如何,難道繼續攤大手板向納稅人攞錢?

西九管理局高層一再解釋說,古往今來,未曾有公營文博機構單靠自身營運便能夠賺錢維持生存。這般說法其實也不對,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例,北京故宮2012年的文創收入僅有1.5億元左右,十年之後的今天,其文創收入已經高達15億元。北京故宮與時俱進,先後成立了「故宮文化創意中心」,並在淘寶上線,成為國內第一家開淘寶店的博物院。眾所周知,要帶貨就要有流量,故宮的第一次收割流量則和「賣萌」有關。2014年8月,故宮淘寶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名為《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的文章,以動態圖的形式輔以生動的故事文案,講述宮鬥劇熱門人物雍正的日常。該文在短短的一周內閱讀量就超過80萬。玩跨界的故宮還先後與時尚芭莎、稻香村、Kindle等品牌合作推出聯名款產品。除了生活日用品和食品,早在2017年,故宮淘寶就提出了「假如故宮進入彩妝世界」的設想並付諸投產。這些創意經營舉措,不僅大大提高了故宮的關注度與吸引力,更加為故宮的文創產品打開了市場。

回看西九,正在藝術公園海旁興建的南面登岸碼頭以及相關的排污工程,經過近10年的磨礪,預計在今年年底才落成,開辦往返中環8號碼頭的新航線。正是因為相關工程的拖宕,造成尖沙咀沿海港城至西九龍文化區的海濱通道遲遲不能打通,直接影響了西九客流量。

西九困局久矣,賣地求存看似可以緩解10年的財困,問題是,賣地遠水難解近渴,就算是真的能把地賣個好價錢,從起樓到賣出或租出,以本港現時的機制,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若然到了年底不幸成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又將該如何呢,唯有用地抵押舉債。若果形成如此惡性循環,難道還要靠政府搭救,納稅人再掏錢?

為今之計,西九管理層應該痛定思痛、痛下決心,改革機構,精簡人員,同時廣開財路,引進具有吸引力競爭力的餐飲、文創商家,充分利用西九地面空間與建築空間,提高租金收入;另外,就西九西部土地的出售與興建、乃至合夥經營,尋求更為有利的發展模式。

所有這一切的轉變,都需要與時俱進的識變應變求變,簡單講,就是要打破因循守舊的慣性思維模式,要創新要突破。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西九虧損困局 有何解決之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