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姚銘
9月3日,相信很多市民和筆者一樣,觀看了一場盛大的閱兵慶典。閱兵結束後,筆者不僅心情久久難以平復,而且深感獲益良多,明白到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與民族精神的磅礴力量。作為香港市民的一員,筆者認為,我們不僅要銘記歷史、珍愛和平,而且要在堅定支持國家發展的同時,開創香港更加美好的未來。
當天,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筆者認真聆聽了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結合內地和香港的抗戰歷史,對於習主席提到的「中華民族是不畏強暴、自立自強的偉大民族」有了更深的認識。抗戰已經過去了80年,但中國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犧牲,為實現抗戰全面勝利、保衛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這段歷史永遠不能忘記。
看到亮相天安門的我國最新的各式武器裝備,筆者不禁開始回望歷史。14年的浴血奮戰歷程,啟迪着我們:和平必須有強大的國防和軍事實力作為後盾,否則和平發展無疑是一種空想。舉例來說,1949年開國大典,我們的飛機只有17架,受閱飛機因數量不夠不得不「飛兩遍」;而今天,百餘架戰機飛過天安門廣場,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今天的中國,可以告慰先烈,「我們的飛機再也不用飛兩遍了!」「中國人民受壓迫、受欺凌的悲慘命運一去不復返了。」

今次九三閱兵,參閱的武器裝備均為國產現役主戰裝備,首次亮相的新型裝備佔比很大。亮相閱兵場的「東風」「長劍」「鷹擊」「巨浪」「驚雷」等系列導彈震撼世界。筆者印象深刻的是,閱兵解說提到的「東風-5C,打擊範圍覆蓋全球」,這些正是我們國家維護和平的底氣所在。
回望歷史,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人民以錚錚鐡骨戰強敵、以血肉之驅築長城,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下,依靠小米加步槍式的簡陋裝備,打敗了飛機加大炮,在抗戰歷史上書寫了不朽的英雄篇章。在長達14年的抗戰歲月中,港澳台同胞亦發揮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和作用。
1937年盧溝橋事變,全民族抗戰爆發。彼時的香港,就有很多市民和知識分子積極參與抗日救亡,捐資捐物,甚至回內地親赴戰場。1941年12月8日,日軍進攻香港;18天后的12月25日,英軍即宣告投降。香港淪陷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是香港唯一一支成建制的、自始至終堅持抗日的武裝力量,是香港抗戰的中流砥柱。港九大隊以香港新界原居民子弟為主,不僅知識分子多,而且女戰士多、小戰士多,成為一支「穿着西裝的游擊隊」。他們在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的領導下,組織實施了震驚中外的「文化名人秘密大營救」,將數百位文化界人士從香港轉移至廣東抗日根據地,保存了中國的文化命脈,被著名作家茅盾稱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事實上,東江縱隊在香港的事跡和可歌可泣的人物甚多,如有「東江游擊隊之母」之稱的女教師李淑桓,她將親生的7個孩子都送上了抗日戰場,自己也和三個兒子相繼為國捐軀;歸國華僑林文虎,在陸地和海上出生入死,與敵寇作戰,是新中國成立後被追認的第一個「海軍戰鬥英雄」。此外,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奇襲啟德機場、在日軍大舉搜捕下救助美軍被擊落飛行員等事跡,同樣驚心動魄。這些歷史,都見證了香港和祖國母親之間的血肉聯繫,更是香港為國家取得抗戰勝利作出重要貢獻的生動例證。
筆者所在的新界區,亦有很多遺址見證這段驚心動魄的抗戰歷史,如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的前身羅家大屋,曾是港九大隊的重要據點;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烏蛟騰交通站舊址等,都見證了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和香港民眾對抗戰的貢獻。計劃中的「沙頭角抗戰文物徑」,串連多處抗戰歷史遺址和紀念設施,在提醒後人銘記歷史的同時,更可以傳承抗戰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好,在軍事、經濟、科技以及民生等領域取得巨大進步,驕人成績可以告慰為國家和民族作出犧牲和貢獻的革命英烈;我們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既要銘記國家曾遭受殘酷的侵略,也要牢記今日的和平得來不易,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支持國家發展,攜手開創未來。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中國人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一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我們要繼續跟着國家走,傳承抗戰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推動香港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作出香江貢獻!
(作者為民建聯執行委員、北區支部主席、北區區議員、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