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讀懂閱兵背後的國家擔當與民族力量

日前,在位於北京的閱兵集訓點,閱兵訓練有序推進。(中新社)

文/秦漢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莊嚴肅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將在此舉行,一場承載歷史記憶與時代使命的閱兵盛典震撼登場。這是我國時隔十年,再次以抗戰勝利為主題舉行的閱兵,受閱方隊涵蓋徒步、裝備、空中梯隊,新型無人智能裝備、網電作戰力量等首次亮相,將有26位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見證。這場盛典,既是對80年前民族抗爭史詩的深情回望,更是新時代中國守護和平、踐行大國擔當的莊嚴宣示。

閱兵是銘記與宣示的深刻表達

九三閱兵絕非簡單的儀式化展示,而是歷史縱深與時代意義的緊密交織,每一個環節都承載着特殊使命。

從歷史維度看,這是對血火歲月的鄭重致敬。閱兵儀式瞬間將人們拉回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崢嶸歲月——14年抗戰,3500多萬軍民傷亡,中國人民以血肉之軀築起民族尊嚴的長城。受閱隊伍中,「平型關大戰突擊連」「狼牙山五壯士」等英模部隊旗幟迎風招展,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戰武裝代表颯爽前行,這既是對先烈的至高禮讚,更是對全民族抗戰歷史真相的永久鐫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這場閱兵,以國家之名定格歷史記憶,讓英雄精神永垂不朽。

從現實維度看,這是對維護和平的實力展示。當下世界,局部衝突此起彼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仍在作祟,篡改二戰歷史、美化侵略行徑的聲音時有出現。中國以閱兵展示國防實力,絕非「秀肌肉」,而是以透明自信的姿態向世界宣告: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不僅曾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犧牲,如今更將始終做和平的堅定守護者。此次閱兵邀請多國領導人參與,正是以「國際共慶」的形式強調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全球意義,彰顯中國與世界攜手捍衛歷史真相、反對戰爭風險的鮮明立場——這種「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擔當,正是對和平最有力的守護。

閱兵是國家實力與民族精神的雙重展現

然而,網上仍有個別聲音將其曲解為「花架子」——這種短視論調,不僅無視閱兵的深層價值,更是對國家戰略與民族精神的嚴重誤讀。所謂「花架子」論調,本質是將閱兵簡化為「花錢的表演」,卻完全忽視其在國家發展、民族凝聚與國際形象塑造上的多重戰略價值,既缺乏對內涵的深刻理解,更低估了國家戰略的系統性布局。

從國家實力提升來看,閱兵是綜合國力的「立體名片」。2025年九三閱兵,新型無人作戰裝備、先進網電對抗系統、新一代國產主戰裝備整齊列陣,這些「國之重器」的背後,是中國國防科技數十年的自主創新,更是完整工業體系、高端製造能力的集中體現。更重要的是,軍工技術的突破並非孤立存在——航天技術轉化催生北斗導航、民用衛星通信,軍工材料研發推動民用航空、高端醫療設備升級,形成「國防—經濟」的良性循環。正如專家所言:「國防投入既是安全保障,更是技術溢出的源頭。」閱兵展示的不僅是「能戰」的實力,更是「慎戰護和平」的智慧,為國家長遠發展注入核心動能。

日前,在位於北京的閱兵集訓點,解放軍聯合軍樂團在進行訓練。 (中新社)

從民族精神凝聚來看,閱兵是愛國情懷的「精神火炬」。當國歌奏響、五星紅旗升起,無數國人自發駐足、熱淚盈眶;當老兵顫抖着敬禮,當年輕士兵以挺拔姿態走過天安門,跨越80年的情感共鳴瞬間點燃14億人的集體記憶——從「一盤散沙」到「萬眾一心」,從「任人欺凌」到「自立自強」,中華民族的奮鬥史在此刻化為每個人的驕傲與責任。這種精神力量,是面對災害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團結,是突破技術封鎖時「十年磨一劍」的堅守,是面對挑戰時「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勇氣。它像無形的紐帶,將個體命運與國家前途緊密相連,成為民族復興最堅韌的支撐。

從國際形象塑造來看,閱兵是和平理念的「中國表達」。中國閱兵始終以維護世界和平為核心主旨,強調「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也絕不允許任何勢力侵犯國家利益」。這種「以實力護和平」的姿態,與某些國家「以武力謀霸權」的邏輯形成鮮明對比。通過閱兵,世界看到的不僅是中國國防力量的壯大,更是一個負責任大國對國際秩序的維護、對和平發展的倡導。正如國際觀察人士所言:「中國閱兵不是威脅,而是讓破壞和平的勢力明白——中國有能力捍衛正義,更有意願守護安寧。」這種正向傳播,極大提升了中國的話語權與影響力,為全球和平注入穩定因子。

以更開闊的視野讀懂閱兵的時代意義

2025年九三閱兵猶如一面多稜鏡,既映照出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的歷史軌跡,也折射出新時代中國維護和平、推動發展的責任擔當。它絕非「形式主義」或「資源浪費」,而是國家戰略布局的關鍵一環——是銘記歷史的「紀念碑」,是凝聚人心的「黏合劑」,更是展示和平決心的「宣言書」。

那些將閱兵污名化為「花錢表演」的論調,不過是「一葉障目」的偏見。當我們真正讀懂其背後的歷史重量、精神內核與戰略價值,便會明白:九三閱兵,是民族精神的洗禮、國家意志的彰顯、面向未來的信心。站在抗戰勝利80周年的新起點上,我們更應以理性與自信看待閱兵,珍視其中蘊含的精神力量,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合力,向着和平與發展的未來勇毅前行。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讀懂閱兵背後的國家擔當與民族力量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